智慧化與精準化
科技農夫翻轉農業生態
「精準農業」的概念最早興起於1980年代,由先進農業大國美國及德國建置的GPS全球定位系統,搭配衛星或光譜偵測設備大量蒐集農耕地的環境數據資料,再運用縝密的分析技術,以針對不同土地特性做出最適當運用。這即是「智慧農業」多年來演進發展的首部曲,「精準農業」是「智慧農業」架構藍圖的重要部分。
近年拜物聯網(IoT)、感測器、自動機械、雲端、大數據與人工智慧(AI)等軟硬體新興技術的快速崛起,與傳統農耕技術相結合迸出火花,促使許多小農國開始積極緊抓這波「科技農業」的發展潮流,並創造出為數不少運用創新科技從事農畜牧的現代「科技農夫」。
面對東南亞新興國家農業的快速發展,農產品價格與生產品質對臺灣的農產市場造成強力威脅。為能夠持續加強農業科技研發投資及相關人才培育,臺灣農業事務主管機關行政院農委會目前專注的重點有幾個面向:生物科技研發與應用、發展優質農業科技、加強農業機械化、自動化與資訊科技、開發農產品加工技術、資源保育與生態環境科技等。未來臺灣農業科技走向也將以緩解勞動力困境及有效降低生產風險為優先目標。
另,面對全球消費者意識抬頭,對於食品健康、衛生與安全等相關議題也日益重視,食品加工與包裝可提高食品的附加價值,不同的食品特性有不同的製程與包裝需求,因此客製化要求極高。本期「焦點產業」單元特別針對歐美、中國大陸及亞洲其他重點國家的食品加工產業發展現況做多面向分析,提供臺灣廠商擬定海外市場開拓策略的參考。
自1990年代開始,臺灣產業發展重心以資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為主,時至今日已在全球具有龐大市場商機的ICT產業鏈中,占有一席之地。臺灣ICT產業範圍主要分為「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電信業」及「資訊業」四類,其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為各種資訊產業的上游。
根據經濟部2019年3月29日公布的統計資料顯示:臺灣2017年工廠營業利潤率8.4%,創下2005年以來的最高記錄。其中又以電子零組件業營業收入最多,超過新臺幣四兆元,占24.2%;同時員工人數達60.7萬人,占21.6%,創造最多就業機會。所以,電子零組件業可說是臺灣最具競爭力的產業。
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表示,隨著5G時代的來臨和商轉倒數計時,5G服務將成為2020年全球通訊產業發展觀測的重點,臺灣在全球5G的供應鏈中,也發揮了效應,加上5G終端產品及服務也已陸續推出,因此也預估2019年臺灣的整體通訊產值,將持續成長達新臺幣3.4兆元,較去年成長6.2%。
臺灣經濟是國際經濟的一環,為因應國際政經市場變化的影響,ICT廠商必須藉創造多元化的業務來提高產品更高的附加價值和開拓新市場。尤其是在進入人工智慧和數位轉型的趨勢下,臺灣企業是否具有創造新商業模式的能力成了市場競爭的關鍵。為此,本期「封面故事」特別專訪產官學研各界的建議與因應之道,供臺商參考。
此外,在經濟發展與技術進步帶動以及網路及電子設備的普及化下,遊戲產業也隨著不斷進化,更在娛樂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焦點產業」單元提供法國、羅馬尼亞、日本、泰國和香港等國遊戲產業發展相關訊息,協助業者開展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