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第37期內容簡介】
【本期主題】
向阿德勒學教養 爸媽不暴走
近幾年,台灣出版界熱門的話題之一,莫過於由《被討厭的勇氣》帶起的阿德勒心理學旋風,以及一波阿德勒研究熱。
阿德勒是20世紀初期的奧地利心理學家,和佛洛伊德、榮格被譽為「心理學三巨頭」;他的理論是教育界運用最廣泛的心理學。
教養方式千百種,父母不免困惑自己的方法到底有沒有效。阿德勒提出每個孩子心中有4個渴求(4C),只要掌握4C原則,就能培養出有歸屬感、有能力、有價值感、有勇氣的孩子。
阿德勒心理學顛覆了很多父母對教養的認知。我們歸納出父母經常遇到的幾個教養迷思,一一加以釐清;並根據阿德勒心理學的重要概念,提供清楚可行的具體做法,例如五種鼓勵(不讚美)的語法等,讓家長可以實際運用。
不管父母親多愛孩子,教養之路都不會因此就暢行無阻。教養孩子是父母的一場自我發現之旅。透過養育小孩的過程,父母等於重新改造自己,讓自己變得更成熟,有能力幫助孩子。
〈觀念篇 阿德勒教養學在美國〉
營造正面氛圍,讓好行為產生複製效果
在美國,有愈來愈多研究證實正向教養的功效。一項為期4年的研究發現,採用阿德勒正向教養法後,停學、破壞公物等事件都大幅降低,課堂氣氛、學生行為、態度與學業表現等,也都有改善。
〈觀念篇 阿德勒教養學在日、韓〉
培養具備自我價值和尊重他人素養的公民
近年日、韓出版界吹起一股阿德勒旋風。阿德勒取向的親職教育核心在於「社會情懷」,教導父母運用民主討論的方法,培養具備自我價值和尊重他人素養的公民,深切打中「集體主義」根深柢固的日、韓家長的心。
〈觀念篇 不能打也不懲罰?〉
阿德勒式教養,解開家長4大迷思
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現代家長經常遇到四大迷思,我們專訪學者專家,用阿德勒式教養,說明真正的尊重與民主究竟是什麼。
〈觀念篇 台北市立大學幼教系副教授張英熙〉
7種方法,具體表達對孩子的愛
阿德勒心理學主張:孩子要感到被愛、需要被尊重和鼓勵。因此,教養最大的前提是,讓孩子感覺被愛。張英熙建議愛的表達很間接且存在某些標準的華人父母,多用七種方法具體向孩子表達愛。
〈觀念篇 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吳毓瑩〉
用愛和鼓勵 鼓動孩子不斷前進
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吳毓瑩,育有3個孩子,在認識阿德勒理論後,感覺人生變得幸福快樂,也希望更多人能藉由認識阿德勒,用愛與引導陪伴孩子成長。
〈觀念篇 北市建國中學輔導主任鮑順聰〉
同理處境、建立連結 化解親子對立
長期輔導青春期的孩子,鮑順聰建議父母,從同理孩子青春期的處境出發,建立連結,修補親子關係,並把自己當成墊腳石,讓孩子在父母視野上長出他自己的東西。
〈方法篇 不讚美,多鼓勵〉
5種鼓勵語法,肯定孩子的努力
「讚美」是對孩子成就的肯定,「鼓勵」則是對孩子所付出的努力的肯定。家長如何分辨讚美或鼓勵?奠基於阿德勒心理學的五種鼓勵語法,可以如何用在與孩子的相處上?
〈方法篇 找出目的〉
辨識孩子4種不當行為的目的
阿德勒提出「行為目的論」,每個人的行為都有一定的目的。爸媽不能只看孩子表面的行為,必須了解問題行為背後的目的是什麼,否則無從改變孩子的行為。
〈方法篇 自然後果與分離課題〉
2大原則,解決爸媽頭痛問題
阿德勒心理學很重要的核心概念為「溫和且堅定的態度,自然而合理的結果」,只要掌握這個大原則,父母最頭痛的吃飯、收拾玩具和上學遲到等困擾,都能迎刃而解,讓孩子從行為後果中學會負責任。
〈方法篇 啟發式提問〉
提問而不命令,建立親子信任
啟發式提問,就是「賦權」給孩子。不是告訴孩子該做什麼,而是用方法幫助他思考、參與解決問題;命令只會引發抗拒和叛逆。親子一起討論如何解決問題,也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信任關係。
〈實戰篇 趙介亭(綠豆粉圓爸)〉
阿德勒正向教養法 讓虎爸變溫柔
現在和孩子溝通時輕聲細語的趙介亭,讓人很難想像他曾經是個脾氣不好、極度容易被激怒的「吼叫爸」。而讓吼叫爸變溫和、「幡然悔悟」的關鍵,正是主張正向教養的「阿德勒」。
〈實戰篇 李祐萱(微微老師)〉
面對挫敗、承擔後果,孩子才能學習和成長
NAC愛的小宇宙親子故事藝術療癒創辦人李祐萱,藉由一次又一次的經驗,讓孩子自己思考、選擇,懂得嘗到錯誤經驗而修正。她認為,孩子一定要有機會自己面對挫敗、承擔後果,才能不斷從經驗中學習和成長。
〈實戰篇 陳其正(醜爸)〉
親子互動5個新領悟
陳其正自認從不是暖男,耐心總是用完,但隨著和孩子相處,他才發現,「疑難雜症」的起因經常是父母,而非孩子。
〈實戰篇 新北市菲力幼兒園〉
讓孩子在討論中學會獨立自主
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用孩子的耳朵聽世界、用孩子的心去感受世界,加入了阿德勒的教養法則,菲力幼兒園的幼教老師跳脫以往的教育方式,找到新的一套方法。
〈實戰篇 新北市新興國小教師郭慧萱〉
嘗試從孩子的角度看、聽與感受
和國小學生為伍20多年,近幾年郭慧萱開始感覺恩威並施、賞罰分明的方式碰到瓶頸。接觸到阿德勒理論後,她茅塞頓開,找到行為背後的動機,從問題根源解決。
【人物專訪】
〈知名建築師 潘冀〉
讓孩子一生都有好奇心和觀察力
許多人認為親子旅行的成本頗高,但對潘家而言,他們的旅行從來不奢華,卻是全家人的最愛。透過旅途上的各種元素,潘冀夫婦信手拈來,教養孩子不費力。
【新聞與議題】
〈Taiwan Connection走進偏鄉小學〉
在孩子心中種下音樂的種子
柴可夫斯基曾說:「音樂是上天給人類最偉大的禮物。」這麼好的禮物,自然是愈早送給孩子愈好。但相對於城市的小孩,偏鄉學校的學生接觸音樂的機會少了許多。Taiwan Connection走入各地學校、社團與偏遠地區,讓音樂的力量深入台灣各個角落。
〈汗得建築工事實驗教育機構〉
不只教蓋房子,更要培養工匠青年
今年6月招生、9月開學的汗得建築工事實驗教育機構,提出另一種思考觀點,希望培育出打造節能建築的人才。
名家書寫 Column
洪蘭 培養孩子6C的能力
蔡慶玉 棒球選手大谷翔平的九宮格
譚惋瑩 把孩子教好是誰的責任?
張世傑 澆冷水的樹才會長大
【教養與學習】
《小學算術教什麼,怎麼教》
小學數學為什麼重要?
台灣小四學生不喜歡數學與學習沒有自信,都是國際平均的2倍,令人憂心。本書提供了家長與教師正當觀點,曾任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所長的李國偉翻譯此書,與關心兒童教育的讀者分享。
〈親子閱讀推薦〉
勇敢向世界發聲的馬拉拉
每個人都有夢,但馬拉拉小小年紀,逐夢之路卻不只是為己,也為了家鄉更多和她一樣的平凡小女孩。孩子不會憑空卓越。馬拉拉的論述能力與思考方式之圓熟,她遭遇困難也不輕易言退的特質,必然與父母親獨特不俗的育兒做法(心法)有關,值得家有孩子的大人引為參考。
【國際教育快報】
〈德國〉
家長帶孩子翹課?歐美各國開罰
愈來愈多新世代家長喜歡在上學期間帶孩子出遊,認為「不一定要待在學校,旅行也是種學習」。但其實包括歐洲、美國等先進國家,在學期間沒有經過學校同意,任意帶孩子翹課出去玩屬於違法行為,最嚴重父母甚至得面臨牢獄之災。
〈美國〉
幼教回歸大自然 森林幼兒園 6年成長500%
美國公立教育體系愈來愈重視標準化測試成績,連幼兒園也花很多時間在教室寫字和算術,學前教育似乎被困在四面牆的教室裡了。回歸自然派認為,大量戶外活動是現代社會兒童發展問題的解藥。只要把孩子「野放」到大自然進行「自然療法」,大部分醫學界認為需要吃藥治療的問題,包括注意力缺失、過動、焦慮等等,都可以有效改善。
【第38期內容簡介】
【本期主題】
學校教育,父母如何參與?
教養,是父母的事;教育,是學校的事?這個舊觀念落伍了。隨著108課綱的導入,關於教育,父母可以參與的面向和深度,比以往更深且更廣。
關於孩子的教育,為人父母經常有說不完的擔憂,但所擁有的力量也比想像中來得多。父母應該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如何為孩子選學校,如何在過程中協助學校及老師,參與教育政策、陪伴孩子學習,並學習把孩子的教育權拿回手上,是新時代父母的新課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思考如何讓孩子得到他們需要且應得的教育,以擁有快樂、豐碩、有意義的人生。
教育,不是把孩子丟給學校。父母在當中可以扮演的角色、可以參與的議題很多,本期主題將從父母的三種角色、可以參與的七種議題切入分析。
〈全台獨家專訪 「世界的教育部長」肯.羅賓森〉
不只是考試,教育有4種目的
著有《讓天賦自由》、《發現天賦之旅》等多本暢銷書的肯.羅賓森,新書《讓孩子飛:別讓僵化體制扼殺孩子的未來》由家長的立場出發,全盤思考多元的教育選擇、孩子接受教育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挑戰,以及如何克服這些挑戰。台灣也有很多關心教育的家長,面對新時代的種種挑戰,摸索著該如何協助孩子迎向不確定的未來?《未來Family》透過獨家專訪,與讀者分享大師觀點。
〈越洋對談:肯.羅賓森V.S.嚴長壽〉
機器人時代,不是每個人都要上大學
美國與台灣的教育現況及體制,各自存在許多不同的問題。對於教育現況,全球知名教育作家、有「世界教育部長」之稱的肯.羅賓森,以及長期關注台灣教育的公益平台董事長嚴長壽,有精采對談。
〈觀念篇:他山之石〉
美國父母如何為孩子選學校?
對現有教育體制有疑慮,或是孩子個性使然,讓愈來愈多台灣父母積極為孩子尋找不同的學校。這現象舉世皆然,美國發展出更多元的學校類型,可供台灣教育界及父母參考。
〈觀念篇:數字看教育〉
8個與教育有關的重要思考
世界改變巨大又快速,從數字不難看出,許多與教育有關的重要面向都與過去大不相同,身為家長,也該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與樣貌。
〈家長篇:教養態度百百款〉
自我覺察,就能翻轉親子關係
教養態度和行為,來自個人的成長過程、背景和環境,有時不一定是自覺的,但無形中會對孩子產生重大的影響。不管你是哪種教養類型,只要能夠自我覺察,就可以改變親子關係。
〈家長篇:5分鐘檢核教養態度〉
父母有6種,你是哪一種?
測測看,你是什麼樣的父母?透過友緣基金會提供的自我檢視問卷,能夠幫助家長更加了解自己與孩子之間的互動狀況。
〈家長篇:父母角色1當孩子的伯樂〉
10歲前多方探索,不講求精熟
了解孩子,是父母最基本也最棘手的任務。父母親如何從孩子出生就開始陪伴,在他成長的路上觀察與發現,扮演伯樂的角色?
〈家長篇:父母角色2參與或影響政策〉
帶頭衝,熱血改變大環境
台灣有不少家長,他們不嫌累、不怕煩,為了孩子積極向政府爭取更好的教育權益與成長環境。謝國清和張淑惠兩個熱血家長的奮鬥過程,證明家長促成政策改變是可行的。
〈家長篇:父母角色3為孩子選學校〉
9成就讀公校,父母怎麼參與?
在大多數國家,公立學校是大部分孩子及家庭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家中孩子都選擇公立學校的親子作家彭菊仙,與任職科技公司的楊振昇,以過來人家長的身分,提供自身經驗給家長做參考。
〈實戰篇:關鍵議題1要不要接受實驗教育?〉
培養孩子自主學習、思辨的能力
近年來,台灣的實驗教育型態更加多元、活潑,家長可根據自己的價值觀,以及孩子的個性、特質,選擇更加適合的學校就讀。
〈實戰篇:關鍵議題2建立關係〉
3大建議,營造正向親師關係
營造正向的親師關係是一大學問,如何與老師建立關係、溝通良好,是現代家長最戰戰兢兢的事,《未來Family》歸納出三項專家建議。
〈實戰篇:關鍵議題3學習不能只重學科〉
舞蹈課和數學課一樣重要
人類智能有許多面向,如果只看重學科、偏廢藝術教育,太單一的能力培養會埋沒孩子的多元天賦。藝術教育的好處多不勝數,舞蹈課其實和數學課一樣重要。
〈實戰篇:關鍵議題4遊戲的必要〉
主動、新鮮的玩,能刺激大腦
遊戲是人的本能,孩子天生就有找樂子的本事,玩的型態也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改變。「真正的遊戲」是沒有大人監督、而且是孩子自動自發想玩的,「自主性」與「樂在其中」是遊戲的兩個要件。
〈實戰篇:關鍵議題5家庭作業〉
3大原則,功課不再是親子殺手
如果針對小學生家長做民調,「功課問題」幾乎是排名第一的煩惱。針對這個令父母頭痛的問題,專家提出3大建議,供父母參考。
〈實戰篇:關鍵議題6科技與網路〉
善用線上資源,自主學習
科技與網路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家長若能先篩選資訊內容,陪伴孩子線上學習,就可以引導孩子以正確的態度運用電腦與網路的資源,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實戰篇:關鍵議題7孩子的壓力〉
幫孩子面對學業與社交適應
台灣近1/3的孩子有行為情緒障礙問題,3%曾有自殺念頭,但大多數家長卻覺得孩子沒有什麼壓力。孩子的壓力,主要來自學業與社交適應,父母可以怎麼做,幫助孩子紓解壓力?
【新聞與議題】
〈數學咖啡館年會現場直擊〉
創造「數學很好玩」的教、學情境
成軍不過4年的數學咖啡館,聚集著台灣最熱情的一群數學老師。這群熱血教師希望讓孩子感覺數學很好玩,是真實的生活情境,並讓數學的教學、學習、評量創新、多元且有樂趣。
〈自閉兒──來自星星的孩子〉
不是特別乖,而是表達理解落後
講述自閉症的電影如《雨人》、《馬拉松小子》、《遙遠星球的孩子》等,幫助了一般人對自閉症有更多認識,然而,若家中有自閉症孩子,帶來的是全家人的挑戰。
【教養與學習】
〈新竹實驗中學陳宥瑄〉
同理心與跨文化理解上史丹佛
今年全美大學錄取率創新低,即使如此,經過激烈競爭後,還是有許多台灣學生創下佳績。畢業於國立新竹實驗中學的陳宥瑄就是一例。進入名校沒有標準,來自台灣的陳宥瑄,是如何辦到的?
〈親子閱讀推薦〉
閱讀蘇斯博士,增進英語力與國際力
蘇斯博士的繪本插圖豐富、情節誇張荒誕,人物形象鮮明、個性突出,押韻的韻文妙趣橫生,這些都可以幫助孩子理解,進而鼓勵孩子自主探索事物,享受發現的過程和學習的樂趣,同步積累國際的閱讀素養。
【國際教育快報】
〈法國〉
2019學年度 義務教育提前至3歲
繼大學入學改革、小學生回家零作業後,法國總統馬克宏在巴黎舉行的一場學前教育座談會上宣布,2019年9月開始,義務教育年齡將從現行的6歲提早到3歲,也就是說,年滿3歲的法國兒童一律得上幼兒園,希望讓教育資源分配更平等。
〈美國〉
矽谷最夯貴族學校反璞歸真 標榜「零科技不插電」
標榜「人手一台平面電腦」的數位化教學成為招生利器之際,美國卻有愈來愈多學校開始反思科技產品進入校園造成的影響,連科技重鎮矽谷都有貴族學校改走「校園不插電」的傳統教育路線。
名家書寫 Column
洪蘭 教育就在生活中
蔡慶玉 父親節
林惠雅 天天是母親,每天都是母親節
二花小姐 把老師還給教育
【本期主題】
向阿德勒學教養 爸媽不暴走
近幾年,台灣出版界熱門的話題之一,莫過於由《被討厭的勇氣》帶起的阿德勒心理學旋風,以及一波阿德勒研究熱。
阿德勒是20世紀初期的奧地利心理學家,和佛洛伊德、榮格被譽為「心理學三巨頭」;他的理論是教育界運用最廣泛的心理學。
教養方式千百種,父母不免困惑自己的方法到底有沒有效。阿德勒提出每個孩子心中有4個渴求(4C),只要掌握4C原則,就能培養出有歸屬感、有能力、有價值感、有勇氣的孩子。
阿德勒心理學顛覆了很多父母對教養的認知。我們歸納出父母經常遇到的幾個教養迷思,一一加以釐清;並根據阿德勒心理學的重要概念,提供清楚可行的具體做法,例如五種鼓勵(不讚美)的語法等,讓家長可以實際運用。
不管父母親多愛孩子,教養之路都不會因此就暢行無阻。教養孩子是父母的一場自我發現之旅。透過養育小孩的過程,父母等於重新改造自己,讓自己變得更成熟,有能力幫助孩子。
〈觀念篇 阿德勒教養學在美國〉
營造正面氛圍,讓好行為產生複製效果
在美國,有愈來愈多研究證實正向教養的功效。一項為期4年的研究發現,採用阿德勒正向教養法後,停學、破壞公物等事件都大幅降低,課堂氣氛、學生行為、態度與學業表現等,也都有改善。
〈觀念篇 阿德勒教養學在日、韓〉
培養具備自我價值和尊重他人素養的公民
近年日、韓出版界吹起一股阿德勒旋風。阿德勒取向的親職教育核心在於「社會情懷」,教導父母運用民主討論的方法,培養具備自我價值和尊重他人素養的公民,深切打中「集體主義」根深柢固的日、韓家長的心。
〈觀念篇 不能打也不懲罰?〉
阿德勒式教養,解開家長4大迷思
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現代家長經常遇到四大迷思,我們專訪學者專家,用阿德勒式教養,說明真正的尊重與民主究竟是什麼。
〈觀念篇 台北市立大學幼教系副教授張英熙〉
7種方法,具體表達對孩子的愛
阿德勒心理學主張:孩子要感到被愛、需要被尊重和鼓勵。因此,教養最大的前提是,讓孩子感覺被愛。張英熙建議愛的表達很間接且存在某些標準的華人父母,多用七種方法具體向孩子表達愛。
〈觀念篇 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吳毓瑩〉
用愛和鼓勵 鼓動孩子不斷前進
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吳毓瑩,育有3個孩子,在認識阿德勒理論後,感覺人生變得幸福快樂,也希望更多人能藉由認識阿德勒,用愛與引導陪伴孩子成長。
〈觀念篇 北市建國中學輔導主任鮑順聰〉
同理處境、建立連結 化解親子對立
長期輔導青春期的孩子,鮑順聰建議父母,從同理孩子青春期的處境出發,建立連結,修補親子關係,並把自己當成墊腳石,讓孩子在父母視野上長出他自己的東西。
〈方法篇 不讚美,多鼓勵〉
5種鼓勵語法,肯定孩子的努力
「讚美」是對孩子成就的肯定,「鼓勵」則是對孩子所付出的努力的肯定。家長如何分辨讚美或鼓勵?奠基於阿德勒心理學的五種鼓勵語法,可以如何用在與孩子的相處上?
〈方法篇 找出目的〉
辨識孩子4種不當行為的目的
阿德勒提出「行為目的論」,每個人的行為都有一定的目的。爸媽不能只看孩子表面的行為,必須了解問題行為背後的目的是什麼,否則無從改變孩子的行為。
〈方法篇 自然後果與分離課題〉
2大原則,解決爸媽頭痛問題
阿德勒心理學很重要的核心概念為「溫和且堅定的態度,自然而合理的結果」,只要掌握這個大原則,父母最頭痛的吃飯、收拾玩具和上學遲到等困擾,都能迎刃而解,讓孩子從行為後果中學會負責任。
〈方法篇 啟發式提問〉
提問而不命令,建立親子信任
啟發式提問,就是「賦權」給孩子。不是告訴孩子該做什麼,而是用方法幫助他思考、參與解決問題;命令只會引發抗拒和叛逆。親子一起討論如何解決問題,也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信任關係。
〈實戰篇 趙介亭(綠豆粉圓爸)〉
阿德勒正向教養法 讓虎爸變溫柔
現在和孩子溝通時輕聲細語的趙介亭,讓人很難想像他曾經是個脾氣不好、極度容易被激怒的「吼叫爸」。而讓吼叫爸變溫和、「幡然悔悟」的關鍵,正是主張正向教養的「阿德勒」。
〈實戰篇 李祐萱(微微老師)〉
面對挫敗、承擔後果,孩子才能學習和成長
NAC愛的小宇宙親子故事藝術療癒創辦人李祐萱,藉由一次又一次的經驗,讓孩子自己思考、選擇,懂得嘗到錯誤經驗而修正。她認為,孩子一定要有機會自己面對挫敗、承擔後果,才能不斷從經驗中學習和成長。
〈實戰篇 陳其正(醜爸)〉
親子互動5個新領悟
陳其正自認從不是暖男,耐心總是用完,但隨著和孩子相處,他才發現,「疑難雜症」的起因經常是父母,而非孩子。
〈實戰篇 新北市菲力幼兒園〉
讓孩子在討論中學會獨立自主
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用孩子的耳朵聽世界、用孩子的心去感受世界,加入了阿德勒的教養法則,菲力幼兒園的幼教老師跳脫以往的教育方式,找到新的一套方法。
〈實戰篇 新北市新興國小教師郭慧萱〉
嘗試從孩子的角度看、聽與感受
和國小學生為伍20多年,近幾年郭慧萱開始感覺恩威並施、賞罰分明的方式碰到瓶頸。接觸到阿德勒理論後,她茅塞頓開,找到行為背後的動機,從問題根源解決。
【人物專訪】
〈知名建築師 潘冀〉
讓孩子一生都有好奇心和觀察力
許多人認為親子旅行的成本頗高,但對潘家而言,他們的旅行從來不奢華,卻是全家人的最愛。透過旅途上的各種元素,潘冀夫婦信手拈來,教養孩子不費力。
【新聞與議題】
〈Taiwan Connection走進偏鄉小學〉
在孩子心中種下音樂的種子
柴可夫斯基曾說:「音樂是上天給人類最偉大的禮物。」這麼好的禮物,自然是愈早送給孩子愈好。但相對於城市的小孩,偏鄉學校的學生接觸音樂的機會少了許多。Taiwan Connection走入各地學校、社團與偏遠地區,讓音樂的力量深入台灣各個角落。
〈汗得建築工事實驗教育機構〉
不只教蓋房子,更要培養工匠青年
今年6月招生、9月開學的汗得建築工事實驗教育機構,提出另一種思考觀點,希望培育出打造節能建築的人才。
名家書寫 Column
洪蘭 培養孩子6C的能力
蔡慶玉 棒球選手大谷翔平的九宮格
譚惋瑩 把孩子教好是誰的責任?
張世傑 澆冷水的樹才會長大
【教養與學習】
《小學算術教什麼,怎麼教》
小學數學為什麼重要?
台灣小四學生不喜歡數學與學習沒有自信,都是國際平均的2倍,令人憂心。本書提供了家長與教師正當觀點,曾任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所長的李國偉翻譯此書,與關心兒童教育的讀者分享。
〈親子閱讀推薦〉
勇敢向世界發聲的馬拉拉
每個人都有夢,但馬拉拉小小年紀,逐夢之路卻不只是為己,也為了家鄉更多和她一樣的平凡小女孩。孩子不會憑空卓越。馬拉拉的論述能力與思考方式之圓熟,她遭遇困難也不輕易言退的特質,必然與父母親獨特不俗的育兒做法(心法)有關,值得家有孩子的大人引為參考。
【國際教育快報】
〈德國〉
家長帶孩子翹課?歐美各國開罰
愈來愈多新世代家長喜歡在上學期間帶孩子出遊,認為「不一定要待在學校,旅行也是種學習」。但其實包括歐洲、美國等先進國家,在學期間沒有經過學校同意,任意帶孩子翹課出去玩屬於違法行為,最嚴重父母甚至得面臨牢獄之災。
〈美國〉
幼教回歸大自然 森林幼兒園 6年成長500%
美國公立教育體系愈來愈重視標準化測試成績,連幼兒園也花很多時間在教室寫字和算術,學前教育似乎被困在四面牆的教室裡了。回歸自然派認為,大量戶外活動是現代社會兒童發展問題的解藥。只要把孩子「野放」到大自然進行「自然療法」,大部分醫學界認為需要吃藥治療的問題,包括注意力缺失、過動、焦慮等等,都可以有效改善。
【第38期內容簡介】
【本期主題】
學校教育,父母如何參與?
教養,是父母的事;教育,是學校的事?這個舊觀念落伍了。隨著108課綱的導入,關於教育,父母可以參與的面向和深度,比以往更深且更廣。
關於孩子的教育,為人父母經常有說不完的擔憂,但所擁有的力量也比想像中來得多。父母應該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如何為孩子選學校,如何在過程中協助學校及老師,參與教育政策、陪伴孩子學習,並學習把孩子的教育權拿回手上,是新時代父母的新課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思考如何讓孩子得到他們需要且應得的教育,以擁有快樂、豐碩、有意義的人生。
教育,不是把孩子丟給學校。父母在當中可以扮演的角色、可以參與的議題很多,本期主題將從父母的三種角色、可以參與的七種議題切入分析。
〈全台獨家專訪 「世界的教育部長」肯.羅賓森〉
不只是考試,教育有4種目的
著有《讓天賦自由》、《發現天賦之旅》等多本暢銷書的肯.羅賓森,新書《讓孩子飛:別讓僵化體制扼殺孩子的未來》由家長的立場出發,全盤思考多元的教育選擇、孩子接受教育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挑戰,以及如何克服這些挑戰。台灣也有很多關心教育的家長,面對新時代的種種挑戰,摸索著該如何協助孩子迎向不確定的未來?《未來Family》透過獨家專訪,與讀者分享大師觀點。
〈越洋對談:肯.羅賓森V.S.嚴長壽〉
機器人時代,不是每個人都要上大學
美國與台灣的教育現況及體制,各自存在許多不同的問題。對於教育現況,全球知名教育作家、有「世界教育部長」之稱的肯.羅賓森,以及長期關注台灣教育的公益平台董事長嚴長壽,有精采對談。
〈觀念篇:他山之石〉
美國父母如何為孩子選學校?
對現有教育體制有疑慮,或是孩子個性使然,讓愈來愈多台灣父母積極為孩子尋找不同的學校。這現象舉世皆然,美國發展出更多元的學校類型,可供台灣教育界及父母參考。
〈觀念篇:數字看教育〉
8個與教育有關的重要思考
世界改變巨大又快速,從數字不難看出,許多與教育有關的重要面向都與過去大不相同,身為家長,也該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與樣貌。
〈家長篇:教養態度百百款〉
自我覺察,就能翻轉親子關係
教養態度和行為,來自個人的成長過程、背景和環境,有時不一定是自覺的,但無形中會對孩子產生重大的影響。不管你是哪種教養類型,只要能夠自我覺察,就可以改變親子關係。
〈家長篇:5分鐘檢核教養態度〉
父母有6種,你是哪一種?
測測看,你是什麼樣的父母?透過友緣基金會提供的自我檢視問卷,能夠幫助家長更加了解自己與孩子之間的互動狀況。
〈家長篇:父母角色1當孩子的伯樂〉
10歲前多方探索,不講求精熟
了解孩子,是父母最基本也最棘手的任務。父母親如何從孩子出生就開始陪伴,在他成長的路上觀察與發現,扮演伯樂的角色?
〈家長篇:父母角色2參與或影響政策〉
帶頭衝,熱血改變大環境
台灣有不少家長,他們不嫌累、不怕煩,為了孩子積極向政府爭取更好的教育權益與成長環境。謝國清和張淑惠兩個熱血家長的奮鬥過程,證明家長促成政策改變是可行的。
〈家長篇:父母角色3為孩子選學校〉
9成就讀公校,父母怎麼參與?
在大多數國家,公立學校是大部分孩子及家庭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家中孩子都選擇公立學校的親子作家彭菊仙,與任職科技公司的楊振昇,以過來人家長的身分,提供自身經驗給家長做參考。
〈實戰篇:關鍵議題1要不要接受實驗教育?〉
培養孩子自主學習、思辨的能力
近年來,台灣的實驗教育型態更加多元、活潑,家長可根據自己的價值觀,以及孩子的個性、特質,選擇更加適合的學校就讀。
〈實戰篇:關鍵議題2建立關係〉
3大建議,營造正向親師關係
營造正向的親師關係是一大學問,如何與老師建立關係、溝通良好,是現代家長最戰戰兢兢的事,《未來Family》歸納出三項專家建議。
〈實戰篇:關鍵議題3學習不能只重學科〉
舞蹈課和數學課一樣重要
人類智能有許多面向,如果只看重學科、偏廢藝術教育,太單一的能力培養會埋沒孩子的多元天賦。藝術教育的好處多不勝數,舞蹈課其實和數學課一樣重要。
〈實戰篇:關鍵議題4遊戲的必要〉
主動、新鮮的玩,能刺激大腦
遊戲是人的本能,孩子天生就有找樂子的本事,玩的型態也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改變。「真正的遊戲」是沒有大人監督、而且是孩子自動自發想玩的,「自主性」與「樂在其中」是遊戲的兩個要件。
〈實戰篇:關鍵議題5家庭作業〉
3大原則,功課不再是親子殺手
如果針對小學生家長做民調,「功課問題」幾乎是排名第一的煩惱。針對這個令父母頭痛的問題,專家提出3大建議,供父母參考。
〈實戰篇:關鍵議題6科技與網路〉
善用線上資源,自主學習
科技與網路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家長若能先篩選資訊內容,陪伴孩子線上學習,就可以引導孩子以正確的態度運用電腦與網路的資源,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實戰篇:關鍵議題7孩子的壓力〉
幫孩子面對學業與社交適應
台灣近1/3的孩子有行為情緒障礙問題,3%曾有自殺念頭,但大多數家長卻覺得孩子沒有什麼壓力。孩子的壓力,主要來自學業與社交適應,父母可以怎麼做,幫助孩子紓解壓力?
【新聞與議題】
〈數學咖啡館年會現場直擊〉
創造「數學很好玩」的教、學情境
成軍不過4年的數學咖啡館,聚集著台灣最熱情的一群數學老師。這群熱血教師希望讓孩子感覺數學很好玩,是真實的生活情境,並讓數學的教學、學習、評量創新、多元且有樂趣。
〈自閉兒──來自星星的孩子〉
不是特別乖,而是表達理解落後
講述自閉症的電影如《雨人》、《馬拉松小子》、《遙遠星球的孩子》等,幫助了一般人對自閉症有更多認識,然而,若家中有自閉症孩子,帶來的是全家人的挑戰。
【教養與學習】
〈新竹實驗中學陳宥瑄〉
同理心與跨文化理解上史丹佛
今年全美大學錄取率創新低,即使如此,經過激烈競爭後,還是有許多台灣學生創下佳績。畢業於國立新竹實驗中學的陳宥瑄就是一例。進入名校沒有標準,來自台灣的陳宥瑄,是如何辦到的?
〈親子閱讀推薦〉
閱讀蘇斯博士,增進英語力與國際力
蘇斯博士的繪本插圖豐富、情節誇張荒誕,人物形象鮮明、個性突出,押韻的韻文妙趣橫生,這些都可以幫助孩子理解,進而鼓勵孩子自主探索事物,享受發現的過程和學習的樂趣,同步積累國際的閱讀素養。
【國際教育快報】
〈法國〉
2019學年度 義務教育提前至3歲
繼大學入學改革、小學生回家零作業後,法國總統馬克宏在巴黎舉行的一場學前教育座談會上宣布,2019年9月開始,義務教育年齡將從現行的6歲提早到3歲,也就是說,年滿3歲的法國兒童一律得上幼兒園,希望讓教育資源分配更平等。
〈美國〉
矽谷最夯貴族學校反璞歸真 標榜「零科技不插電」
標榜「人手一台平面電腦」的數位化教學成為招生利器之際,美國卻有愈來愈多學校開始反思科技產品進入校園造成的影響,連科技重鎮矽谷都有貴族學校改走「校園不插電」的傳統教育路線。
名家書寫 Column
洪蘭 教育就在生活中
蔡慶玉 父親節
林惠雅 天天是母親,每天都是母親節
二花小姐 把老師還給教育
內容簡介
《未來Family》希望成為每一對夫妻或父母最好的生活夥伴,也提供學校師長作為教育下一代的參考。祝福每一個家庭都能享有源源不絕的幸福紅利。
《未來Family》雜誌六大特色
專業團隊,深入教養前線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專業團隊深入家庭、教育現場,用心觀察,深入分析
多元內容,掌握教育脈動
兼顧全球最新教育、教養趨勢,強調能力、品格、性向發展的實戰教養方法
新家庭價值觀,寓教於生活
多面向面貌呈現家庭價值觀,幫助每一個家庭建立屬於自己的生活與教養觀
真實個案分享,實戰經驗學習
多元經驗分享,完整呈現生活、教養與家人關係,從實戰教養中,依循學習
圖文並茂,閱讀輕鬆便利
專業編輯,精美紙張、圖文並陳。實用的生活提案,按圖使用,輕鬆有效率
多面向社群互動,有效解決教養問題
議題強調紙本、網路社群回饋討論,讀者可在分享中找到適才適性的解決方式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 與您一起關心台灣家庭的未來
《未來Family》雜誌六大特色
專業團隊,深入教養前線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專業團隊深入家庭、教育現場,用心觀察,深入分析
多元內容,掌握教育脈動
兼顧全球最新教育、教養趨勢,強調能力、品格、性向發展的實戰教養方法
新家庭價值觀,寓教於生活
多面向面貌呈現家庭價值觀,幫助每一個家庭建立屬於自己的生活與教養觀
真實個案分享,實戰經驗學習
多元經驗分享,完整呈現生活、教養與家人關係,從實戰教養中,依循學習
圖文並茂,閱讀輕鬆便利
專業編輯,精美紙張、圖文並陳。實用的生活提案,按圖使用,輕鬆有效率
多面向社群互動,有效解決教養問題
議題強調紙本、網路社群回饋討論,讀者可在分享中找到適才適性的解決方式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 與您一起關心台灣家庭的未來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