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費資助下,《範行准輯佚中醫古文獻叢書》十一種合訂本於二〇〇七年順利出版。由於經費受限,範老的輯稿沒有全部整理付梓。學界專家看到這十一種書的輯稿影印本後,評價甚高,建議繼續籌措經費出版輯稿。有人建議合訂本太厚,不利於讀者選擇性地購讀,故予改版分冊出版(其中包括新整理本)。
中國醫藥學博大精深,存留醫籍幾近中華典籍的三分之一。究其原因,昔秦始皇焚書,“所不去者,醫藥蔔筮種樹之書”。漢興,經李柱國和向歆父子等整理,《漢書·藝文志》收載方技(醫藥)類圖書,分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類,二〇五卷,歷經改朝換代、戰事動盪,醫籍忽聚忽散,遭受所謂“五厄”“十厄”之命運。
然而,由於引經據典是古人慣常的行文方法,所以“必托之於神農黃帝而後能人說”。前代或同代醫籍被他人引用、注明出處便構成傳承的第一個環節。唐代醫學、文獻學大家王燾就是這個環節的楷模。正是由於這個引用環節的存在,為輯佚奠定了基礎,即一旦被引用的醫籍散佚,還可以從引用醫籍中予以輯錄,這是傳承的第二個環節。
范行准先生集平生精力,輯佚出全漢三國六朝唐宋方書七十一種。其中毛筆小楷輯稿五十八種二一二冊,鋼筆輯稿十三種十三冊。除其中有人已輯佚出版或輯稿內容太少外,本套書收載的是從未面世的輯佚稿計二十多種,十分珍貴。為方便今人理解,特邀專家為每種書作解題,同時也適度包含考證考異內容,前後呼應,以體現這套叢書的相對整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