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塞斯達·巴奈是位美術教師,她和殘廢的母親一起住在一座與世隔絕的寧靜小鎮上。有一天,鎮上來了位男教師馬修,他帶著懷孕的妻子住在貝塞斯達家隔壁。馬修給貝塞斯達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令她無可救藥地迷上了他。
她偷偷在鏡子上畫馬修各種角度的肖像,樂此不疲。接著,在某個如以往一樣沉寂的日子裡,貝塞斯達做出一個驚人的舉動,徹底改變了周圍人的生活。她由此也喪失了原先具有的嫻雅氣質,成了習俗與復仇這兩座祭壇上的犧牲品。
作者介紹
約瑟芬·哈特(1942-2011),愛爾蘭裔英國作家。當過英國劇場出品人和電視節目策劃主持。曾擔任黑馬克特(Haymarket)出版社總編,是“詩人藝廊”(Gallery Poets)和“西區詩會”(West End Poetry Hour)的創建者。曾為世界戲劇舞臺中心、倫敦西區製作多部作品,包括倫敦標準晚報獎得獎作品《貝納達·阿爾巴之屋》(The House of
Bernarda Alba)。她一生發表過六部小說,一鳴驚人的作品為《情劫》,此書被法國新浪潮導演路易·馬勒改編成同名經典電影,由奧斯卡影帝傑瑞米·艾朗斯和法國文藝片女王茱麗葉·比諾什主演,1991年榮獲戛納金棕櫚獎。哈特的小說《重建者》(The Reconstructionist),是她第二部被改編成電影的小說。拍攝期間,哈特親自飛往西西里探班打氣。
序
鄉村小學裡有位美術老師。在她寧靜、單調的生活中,她藉以認清自我的,只是天天挽在頸後的那個一絲不苟的髮髻。一天,在傾盆大雨之中,一個陌生男子出現在她眼前。突如其來的欲望即刻吞沒她的靈魂。她禁不住要解開自己的髮髻,為他抹去臉上的雨水……萬籟俱寂的那一天,不可思議的那一天,為期已經不遠了。
這部1998年初版的小說是愛爾蘭出生的英國女作家約瑟芬·哈特(.JosephineHart,1942—2011)在中國出版的第二部作品。她一生發表過六部小說,第一部譯成中文的是《情劫》(Damage,1991),2012年在中國大陸發行。《萬籟俱寂的那一天》(TheStillestDay)是作者的第四部小說。和《情劫》一樣,它也是一本打開就放不下的書。但與《情劫》也有不同,它不是一本一看就懂的書,而是一本需要讀者仔細念、用心想的書,因為呈現在讀者眼前的故事穿插在離奇的畫面之間。閃現在她眼前、心中、夢裡的畫面未必張張清晰,情節線索忽隱忽現,隨著故事的發展似乎越來越難以捉摸。
虔誠的自白向著鏡子傾吐,瞬息間的暴虐鮮血淋漓,難言的欲望呼喚著朦朧的身影,夢囈癡言漂浮在白茫茫的水面上。作者自己說,這是“不能想像的想像”。也許難懂的正是這些難以想像的畫面和情節。然而觸動我們反思人性的不也正是這種“不能想像的想像”?你能想像欲望是什麼顏色?絕望又是什麼顏色?請你讀一讀美術教師貝塞斯達‘巴奈特的故事,用心去讀她一生的繪畫,直至她最後的傑作,尤其是她最後的那幅傑作。
哈特有種幾乎不可思議的能力,她能寫出箴言警句般的句子,讓讀者為之一震。短短一句話,往往構思奇特,在讀者預料不到的地方忽然揭示發人深思的哲理。她的第一部小說,也是她的成名作《情劫》,在1991年發表以後,幾乎所有評論家的文章中都馬上注意她的這種遣詞造句的特殊能力。詩的節奏加上格言一般的句式,現在已公認是哈特個人風格的兩大特色。可是精雕細琢,過於用心難免會對讀者的欣賞有所干擾。譯者認為,在這部小說中哈特掌握的尺度不如《情劫》妥當,譯文中因而相應會有一些生硬的地方。
瞭解一點主義、流派、教規和風格也許有助於理解。欣賞則是一個因人而異的過程。最簡單的理解,這是一個女人和三個男人的故事。每個讀者在合上書以後不妨問問自己:是書中的恐懼、絕望還是執著的欲望在吸引著我?還是別的什麼在吸引我?吸引你的大概不只是主義、流派、教規或風格。
貝塞斯達·巴奈特在故事開頭勸告讀者不要在她的故事中尋找你自己的現實,因為你不是貝塞斯達·巴奈特。她在故事的結尾說,她的人生最好是一場夢。
張叔強、葉逢
2014年3月21日
這部1998年初版的小說是愛爾蘭出生的英國女作家約瑟芬·哈特(.JosephineHart,1942—2011)在中國出版的第二部作品。她一生發表過六部小說,第一部譯成中文的是《情劫》(Damage,1991),2012年在中國大陸發行。《萬籟俱寂的那一天》(TheStillestDay)是作者的第四部小說。和《情劫》一樣,它也是一本打開就放不下的書。但與《情劫》也有不同,它不是一本一看就懂的書,而是一本需要讀者仔細念、用心想的書,因為呈現在讀者眼前的故事穿插在離奇的畫面之間。閃現在她眼前、心中、夢裡的畫面未必張張清晰,情節線索忽隱忽現,隨著故事的發展似乎越來越難以捉摸。
虔誠的自白向著鏡子傾吐,瞬息間的暴虐鮮血淋漓,難言的欲望呼喚著朦朧的身影,夢囈癡言漂浮在白茫茫的水面上。作者自己說,這是“不能想像的想像”。也許難懂的正是這些難以想像的畫面和情節。然而觸動我們反思人性的不也正是這種“不能想像的想像”?你能想像欲望是什麼顏色?絕望又是什麼顏色?請你讀一讀美術教師貝塞斯達‘巴奈特的故事,用心去讀她一生的繪畫,直至她最後的傑作,尤其是她最後的那幅傑作。
哈特有種幾乎不可思議的能力,她能寫出箴言警句般的句子,讓讀者為之一震。短短一句話,往往構思奇特,在讀者預料不到的地方忽然揭示發人深思的哲理。她的第一部小說,也是她的成名作《情劫》,在1991年發表以後,幾乎所有評論家的文章中都馬上注意她的這種遣詞造句的特殊能力。詩的節奏加上格言一般的句式,現在已公認是哈特個人風格的兩大特色。可是精雕細琢,過於用心難免會對讀者的欣賞有所干擾。譯者認為,在這部小說中哈特掌握的尺度不如《情劫》妥當,譯文中因而相應會有一些生硬的地方。
瞭解一點主義、流派、教規和風格也許有助於理解。欣賞則是一個因人而異的過程。最簡單的理解,這是一個女人和三個男人的故事。每個讀者在合上書以後不妨問問自己:是書中的恐懼、絕望還是執著的欲望在吸引著我?還是別的什麼在吸引我?吸引你的大概不只是主義、流派、教規或風格。
貝塞斯達·巴奈特在故事開頭勸告讀者不要在她的故事中尋找你自己的現實,因為你不是貝塞斯達·巴奈特。她在故事的結尾說,她的人生最好是一場夢。
張叔強、葉逢
2014年3月21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