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弘治(1488~1505年)、正德(1506~1521年)時期,處於15世紀與16世紀之交,是明代社會、文化變遷的分水嶺,即明代社會開始由之前的保守、沉悶逐漸走向革新、活躍。表現在社會風氣上,突出的是淳厚樸實之風逐漸消失,人們開始變得崇尚錢財、追求財富。由於這兩朝景德鎮禦器廠燒造的御用瓷器具有共性,如生產規模均相對縮小、品種都急劇減少、裝飾風格也都相對樸素。統觀明代景德鎮禦窯瓷器,弘治、正德朝產品雖不如永樂、宣德、成化朝產品名氣大,但亦算得上是品質精良、不乏精品,其中有的品種頗具特色。
弘治朝禦窯瓷器藝術風格延續成化朝禦窯瓷器,仍以造型俊秀、胎體精細、釉質溫潤、裝飾文雅而著稱於世。目前統計弘治朝景德鎮禦器廠所燒造瓷器品種大約有16個,幾乎只有前朝成化所燒造約29個品種的一半。其中尤以澆黃地青花瓷、白地綠彩瓷和澆黃釉瓷等取得的成就,受世人稱道。尤其是澆黃釉瓷器,溫潤如雞油,色澤嬌嫩,博得“嬌黃”之美稱。
正德朝是明代景德鎮禦窯瓷器發展史上一個承上啟下的轉捩點,主要表現在逐漸擺脫了成化、弘治朝禦窯瓷器胎體輕薄、造型較少、裝飾疏朗等特點,而變得器物胎體趨於厚重、造型逐漸增多、裝飾偏向繁縟等。正德朝禦窯瓷器品種多達20多個,少於成化朝,但多於弘治朝,其中尤以孔雀綠釉青花、素三彩、孔雀綠釉瓷等取得的成就、受人注目,堪稱傲視明代禦窯瓷器的名品。正德禦窯瓷器在裝飾上的顯著特點是大量使用阿拉伯文、波斯文作為裝飾。以八思巴文署四字年款(意為“至正年制”)亦為明代各朝禦窯瓷器上所僅見,呈現一種非常有趣的現象。正德朝禦窯瓷器上獨有的文化符號,成為學者熱衷討論的學術課題。
日月如梭,光陰荏苒。雖然弘治、正德朝禦窯瓷器自問世以來已經過大約500年風雨的洗禮,但相信這些造型俊秀、胎釉精細、裝飾文雅的瓷中佳品,仍會引人入勝,給您帶來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