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英國漢學學者努力溝通中西文化的用心之作。鴉片戰爭后,五口通商,由此開啟整整一百年的條約口岸歷史。作者通過大量僑民的回憶錄、筆記,描述了僑民色彩斑斕的生活,見證了這一百年裡諸多歷史事件。作者是一位對中國歷史富有同情心的英國人,嫻熟中文,能熟練駕馭中美文獻資料,因此,本書填補了中國學者因語言材料所限,難以一窺海外僑民在中國多重景象的空白。另外,本書雖出於學者之手,卻能似敘述的筆調展現這一百年歷史中的點點滴滴,便於一般讀者閱讀。
作者介紹
吳芳思(Frances Wood),英國圖書館員、漢學家、歷史學家。
生於1948年,在劍橋大學學習中文,於1975—1976年在北京大 學學習。1977年進入倫敦大英圖書館工作,負責管理中國典藏,並出任中文部主任,直到2013年退休。1985至今,她一共寫了12本關於中國的著作, 其中5本已有中譯本。她還是國際敦煌項目指導委員會成員,及東方陶瓷交易學會的編輯。
其著作《馬可˙波羅到過中國嗎?》(Did Marco Polo go to China?)被譯成中文,在國際引起ju大反響。
生於1948年,在劍橋大學學習中文,於1975—1976年在北京大 學學習。1977年進入倫敦大英圖書館工作,負責管理中國典藏,並出任中文部主任,直到2013年退休。1985至今,她一共寫了12本關於中國的著作, 其中5本已有中譯本。她還是國際敦煌項目指導委員會成員,及東方陶瓷交易學會的編輯。
其著作《馬可˙波羅到過中國嗎?》(Did Marco Polo go to China?)被譯成中文,在國際引起ju大反響。
目錄
1中文版序
4致謝
6引言:定義
1第一部分 條約口岸的建立(1750—1860)
3一中國貿易
14二上海的早期階段
34三更小的口岸
53四領事們和商人們
69五小刀會和中華帝國的海關
78六太平天國叛亂
94七第二次鴉片戰爭
105第二部分 開闊的地平線(1860—1890)
107八更多的條約口岸
130九私人生活與社交活動
167十互為抵觸的忠誠:帝國海關
185十一皈依的使命
199第三部分 前進與撤退(1900—1943)
201十二從拳民到軍閥
228十三四億顧客
254十四不變的標準
283十五遊客和唯美主義者
312十六中國人和條約口岸
334十七升起的太陽
351十八拘禁
368十九條約口岸的遺產
376大事年表
385參考文獻
407索引
4致謝
6引言:定義
1第一部分 條約口岸的建立(1750—1860)
3一中國貿易
14二上海的早期階段
34三更小的口岸
53四領事們和商人們
69五小刀會和中華帝國的海關
78六太平天國叛亂
94七第二次鴉片戰爭
105第二部分 開闊的地平線(1860—1890)
107八更多的條約口岸
130九私人生活與社交活動
167十互為抵觸的忠誠:帝國海關
185十一皈依的使命
199第三部分 前進與撤退(1900—1943)
201十二從拳民到軍閥
228十三四億顧客
254十四不變的標準
283十五遊客和唯美主義者
312十六中國人和條約口岸
334十七升起的太陽
351十八拘禁
368十九條約口岸的遺產
376大事年表
385參考文獻
407索引
序
非常高興看到我的書(No Dogs And Not Many Chinese)中譯本面世,我衷心希望中國讀者會發現它是本有趣的書。寫這本書的過程令我身心愉悅,因為可供使用的資料十分豐富。有時我都會覺得,是不是19世紀和20世紀初到過中國的每一位英國人,都把自己的經歷寫成了書。其中一些書很精彩,顯示了當時西方世界對中國的濃厚興趣。也許,我應該對這部書的英文標題加以解釋。
第一部分,“No Dogs”,指的是傳說中那塊立在上海江濱公園的告示牌,上面僅有一句 “狗與華人勿入”。沒錯,這塊告示牌被認為是對居住在一座中國城市的中國居民的侮辱。一度傳說根本不存在這樣的告示牌。
否定告示牌的存在,似是退一步,實是更進一步的傷害。言外之意,這塊牌子是憤怒的中國民眾的“發明”,他們的憤怒蓋過了事實。事實是,大部分中國人(除照顧外國小孩的中國保姆),的確被禁止入園,狗也不許入園。然而,公園的禁令不止於此。就如同今天英國的大部分公園一樣,有關入園的約束性規定有數十條之多。無論是上海、天津,還是伯明翰、倫敦的市政管理局,都傾向於制定冗長規定,其用意顯然是阻止任何人獲得快樂。在公園裡面,禁止騎自行車、摘花,禁止打球、飲酒,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因此,上海的民眾無論過去和現在都有理由憤怒,但全部的事實是完整的系列禁令其實複雜得多。
書名的第二部分,“Not Many Chinese”,指的是(對於我而言)令人黯然神傷的事實:中國條約口岸絕大多數外國僑民很少與中國人交往,或完全沒有接觸。通常,他們與中國人的交往僅限於他們的僕人。社交俱樂部不接受中國人,許多這樣的俱樂部同樣排斥猶太人。
對中國鄰居的生活和文化回避接觸,沒有好奇心,今天看起來異乎尋常,而且還白白浪費了大把機會。我所讀的很多條約口岸僑民所寫的書,關注的是如何不遺餘力創造與母國一樣的生活。他們記錄的問題包括:如何獲得新鮮牛奶,如何教中國廚子製作油酥點心或薯條,如何讓裁縫理解西式服裝製作,以及如何讓用人明白抹布與洗碗布至關重要的區別。僅有極少一部分人會去學習漢語,至於致力於翻譯中國文獻、研究中國文化的人更是鳳毛麟角。
今天,沒有人會為鴉片戰爭,和這場戰爭的後果,條約口岸開放,中國領土被占辯護。在條約口岸僑民的回憶錄之中,也很少能感受到他們對中國的溫情。從粗野的行為到冷漠的內心,他們的態度放在今天很難理解。
即使是對他們的中國用人,我必須費盡周章才能找到抱有好感的描述。
這些用人,為他們提供了舒適的家居環境,雖然不能理解他們。
僅有一類信息來源能令人感受到不盡的暖意:那些孩提時代生活在中國,並與中國保姆、僕人一起度過了大部分時間的人的記述。他們的回憶中是無窮的歡樂,這反映了孩子們所感受到的溫暖和善意。對於他們中的許多人來說,人生經歷的第一件不開心的事情,就是與他們的中國保姆分開,被送“回家”上學。對他們而言,中國常常是溫暖和快樂的記憶所在。面對一幅已經消逝的時代景像,我們無從追悔。不過,百年的外國佔領,在中國留下了實體印跡——條約口岸屹立的建築。上海法租界和公共租界建築物有明顯的差別;天津租界內建築風格多樣:從現代主義風格的德式石頭建築到意大利租界區外牆刷成粉白的裝飾主義風格建築,以及蘇格蘭塔樓式樣的戈登堂(現已損毀);遺留下來的教堂,散佈在全中國。所有這一切,提醒著我們過去的那段歷史。多年以前,我攜我的表妹——她的祖父是一名入華傳教士醫師——參觀煙臺,尋訪芝罘學校①。我們還去了梧州,尋訪當地一處史密斯醫生曾工作過的傳教士醫院。儘管芝罘學校已經是過去式,但英國領事館舊址仍在,是為孩子們舉辦聖誕晚會的場所,我們驚歎于那裡大海和海灣永恆的景致。
在梧州,建在山頂的前英國領事館的遺跡猶存,我們還找到了一所解放前的醫院(雖然不是我們想找的那一處)。在上海和天津,許多條約口岸時期的建築物得到了積極的保護,並被加以標識,這有助於辨明這些建築物的歷史。這也許能夠幫助到那些前來尋訪祖父、曾祖父故居的人們。但我希望,今天這座城市的居民也能對此感興趣。這些房子代表著中國百年的近代歷史,雖然那不是一個特別有啟發意義的時段,但卻是真實存在的過去。不去否定歷史,而是正視歷史,並從中有所得;不去否認條約口岸僑民與中國鄰居的隔離,而是建立彼此之間更好的理解,這樣的做法更為可取。
吳芳思(Frances Wood)2016年於英國倫敦
第一部分,“No Dogs”,指的是傳說中那塊立在上海江濱公園的告示牌,上面僅有一句 “狗與華人勿入”。沒錯,這塊告示牌被認為是對居住在一座中國城市的中國居民的侮辱。一度傳說根本不存在這樣的告示牌。
否定告示牌的存在,似是退一步,實是更進一步的傷害。言外之意,這塊牌子是憤怒的中國民眾的“發明”,他們的憤怒蓋過了事實。事實是,大部分中國人(除照顧外國小孩的中國保姆),的確被禁止入園,狗也不許入園。然而,公園的禁令不止於此。就如同今天英國的大部分公園一樣,有關入園的約束性規定有數十條之多。無論是上海、天津,還是伯明翰、倫敦的市政管理局,都傾向於制定冗長規定,其用意顯然是阻止任何人獲得快樂。在公園裡面,禁止騎自行車、摘花,禁止打球、飲酒,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因此,上海的民眾無論過去和現在都有理由憤怒,但全部的事實是完整的系列禁令其實複雜得多。
書名的第二部分,“Not Many Chinese”,指的是(對於我而言)令人黯然神傷的事實:中國條約口岸絕大多數外國僑民很少與中國人交往,或完全沒有接觸。通常,他們與中國人的交往僅限於他們的僕人。社交俱樂部不接受中國人,許多這樣的俱樂部同樣排斥猶太人。
對中國鄰居的生活和文化回避接觸,沒有好奇心,今天看起來異乎尋常,而且還白白浪費了大把機會。我所讀的很多條約口岸僑民所寫的書,關注的是如何不遺餘力創造與母國一樣的生活。他們記錄的問題包括:如何獲得新鮮牛奶,如何教中國廚子製作油酥點心或薯條,如何讓裁縫理解西式服裝製作,以及如何讓用人明白抹布與洗碗布至關重要的區別。僅有極少一部分人會去學習漢語,至於致力於翻譯中國文獻、研究中國文化的人更是鳳毛麟角。
今天,沒有人會為鴉片戰爭,和這場戰爭的後果,條約口岸開放,中國領土被占辯護。在條約口岸僑民的回憶錄之中,也很少能感受到他們對中國的溫情。從粗野的行為到冷漠的內心,他們的態度放在今天很難理解。
即使是對他們的中國用人,我必須費盡周章才能找到抱有好感的描述。
這些用人,為他們提供了舒適的家居環境,雖然不能理解他們。
僅有一類信息來源能令人感受到不盡的暖意:那些孩提時代生活在中國,並與中國保姆、僕人一起度過了大部分時間的人的記述。他們的回憶中是無窮的歡樂,這反映了孩子們所感受到的溫暖和善意。對於他們中的許多人來說,人生經歷的第一件不開心的事情,就是與他們的中國保姆分開,被送“回家”上學。對他們而言,中國常常是溫暖和快樂的記憶所在。面對一幅已經消逝的時代景像,我們無從追悔。不過,百年的外國佔領,在中國留下了實體印跡——條約口岸屹立的建築。上海法租界和公共租界建築物有明顯的差別;天津租界內建築風格多樣:從現代主義風格的德式石頭建築到意大利租界區外牆刷成粉白的裝飾主義風格建築,以及蘇格蘭塔樓式樣的戈登堂(現已損毀);遺留下來的教堂,散佈在全中國。所有這一切,提醒著我們過去的那段歷史。多年以前,我攜我的表妹——她的祖父是一名入華傳教士醫師——參觀煙臺,尋訪芝罘學校①。我們還去了梧州,尋訪當地一處史密斯醫生曾工作過的傳教士醫院。儘管芝罘學校已經是過去式,但英國領事館舊址仍在,是為孩子們舉辦聖誕晚會的場所,我們驚歎于那裡大海和海灣永恆的景致。
在梧州,建在山頂的前英國領事館的遺跡猶存,我們還找到了一所解放前的醫院(雖然不是我們想找的那一處)。在上海和天津,許多條約口岸時期的建築物得到了積極的保護,並被加以標識,這有助於辨明這些建築物的歷史。這也許能夠幫助到那些前來尋訪祖父、曾祖父故居的人們。但我希望,今天這座城市的居民也能對此感興趣。這些房子代表著中國百年的近代歷史,雖然那不是一個特別有啟發意義的時段,但卻是真實存在的過去。不去否定歷史,而是正視歷史,並從中有所得;不去否認條約口岸僑民與中國鄰居的隔離,而是建立彼此之間更好的理解,這樣的做法更為可取。
吳芳思(Frances Wood)2016年於英國倫敦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