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科學·常識》是陳嘉映的代表作,這本書既是對歷史上人類求知之路的回顧,也是對人之本、知識之本的追問。人類之所以不懈探求這個世界的究竟,正是因為我們相信,世界的答案是存在的。但是在求知之路上,我們又時常迷失,冒出「為什麼要學這個?」之類的懷疑。難道果真如老子所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人們在科學或者人文的道路上探索,有時竟恍然不知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是在深入,還是在背離。
人類解釋世界的努力,前有神話、巫術,后有哲學、科學。排除了千難萬險,才抵達日心說、牛頓力學、進化論、量子物理,才使得科學成為「真理」的代言者。一方面人們常常反思,科學為什麼會取得這樣的成功?人們經歷着同樣的世界,為什麼只有歐洲產生了科學?另一方面,我們也為科學之成功付出了代價:用科學來逼近「真理」,卻將人的心靈排除出真理的領域之外。用數學和實驗思維樹立的科學大廈里,沒有人之善惡、悲喜的位置——科學果真是關於這個世界最好的答案嗎?
《哲學·科學·常識》是陳嘉映站在人類認知發展前端的一次回望:請循其本,我們對真理的探求,究竟是要探索未知的領域,取得從前不為人知的發現?還是要理解我們存在於其中的世界,在紛繁的人世間消解困惑,更好地生活?
陳嘉映,著名哲學家,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陳嘉映1952年生於上海,「文革」期間在內蒙古插隊,曾經在油燈下研讀了黑格爾、康德等人的著作,並自學了德語。日后陳嘉映投身分析哲學、現象學和科學哲學的研究,並為中國哲學界譯介了兩部極其重要的德語哲學著作,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和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研究》。作為哲學作家,陳嘉映專注於哲學普及和人本主義思考。他善於從純粹的哲學思辨中跳出來,思考哲學對於生命與人生觀的關照。《哲學·科學·常識》《價值的理由》《何為良好生活》等,都是這種有關照的哲學作品。用陳嘉映的話說,天下的道理,差不多早都被前人講過;他自己則是嘗試用普通讀者比較易懂的方式,把道理重新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