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像自漢代傳入中國,就開始了在富有特色的中國文化背景中發展、演變的漫長歷程。
《中華圖像文化史·佛教圖像卷 上》是「中華圖像文化史」系列圖書中的類型史之一,根據中國佛教圖像大乘化、多樣化、本土化的主要特點,從圖像生產、構成、傳播三大場域對中國佛教圖像文化史作系統的解釋和重構。
本書主要包括「東漢、魏晉十六國時期的佛教圖像」「南北朝時期的佛教圖像」兩大部分內容,前者分析了中國早期的佛教圖像,后者則敘述了中國佛教圖像進入快速發展期的歷程。通過對對佛教圖像的解讀,使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佛教圖像自身的發展及其與中國本土文化融合的過程。
於向東:1972年6月出生於江蘇鹽城。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佛教美術史、圖像史領域研究。自2007年以來,完成國家教育部項目「五至十世紀中國佛教美術的藝術成就」研究;完成東南大學優秀青年教師資助項目一項;目前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隋唐佛教圖像與信仰研究」。
武利華:祖籍山東,1956年出生於江蘇徐州。大學學歷,中國漢畫學會(國家一級學會)副會長,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研究員,徐州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杭州師院漢畫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大型學術期刊《中國漢畫研究》編委(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江蘇省館藏文物定級專家委員會成員。
韓叢耀:南京大學歷史系/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歷史學家,圖像傳播學者。曾獲得第四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教學成果二獎,兩次獲得中國個人藝術成就最高獎——中國攝影金像獎(理論評論獎),三次獲得省部級優秀社科成果獎。「中國影像史」叢書、「中華圖像文化史」叢書主編。
目錄
緒論
一、中國佛教圖像特點
二、基本概念與分析方法
三、本書的構成
第一編 東漢、魏晉十六國時期的佛教圖像
第一章 佛教歷史背景與佛教圖像概況
第一節 東漢、魏晉十六國佛教的歷史背景
一、東漢至西晉的佛教
二、東晉佛教
三、十六國佛教
第二節 東漢至西晉時期的佛教圖像
一、東漢至西晉佛教圖像
二、圖像特色
第三節 東晉、十六國時期的佛教圖像
一、東晉佛教圖像
二、十六國佛教圖像
三、圖像特色
第四節 龜茲、於闐國佛教圖像
一、龜茲國佛教圖像
二、於闐國佛教圖像
第二章 佛教圖像生產
第一節 供養人
第二節 制作者與制作技藝
一、彩塑技藝
二、壁畫技藝
三、金銅佛造像技藝
第三節 生產機制
第三章 東漢三國兩晉佛教圖像構成
第一節 東漢佛教圖像
一、與本土習俗有關的佛像
二、孔望山摩崖造像
第二節 三國兩晉佛教圖像
一、銅鏡上的佛教圖像
二、魂瓶上的佛教圖像
第四章 十六國佛教圖像構成
第一節 十六國金銅佛造像
第二節 炳靈寺石窟西秦圖像
一、第169窟圖像構成
二、第169窟圖像題材及其意義
三、第169窟圖像來源
第三節 河西石窟圖像
一、天梯山石窟
二、莫高窟早期洞窟
三、酒泉文殊山石窟
……
第二編 南北朝時期的佛教圖像
一、中國佛教圖像特點
二、基本概念與分析方法
三、本書的構成
第一編 東漢、魏晉十六國時期的佛教圖像
第一章 佛教歷史背景與佛教圖像概況
第一節 東漢、魏晉十六國佛教的歷史背景
一、東漢至西晉的佛教
二、東晉佛教
三、十六國佛教
第二節 東漢至西晉時期的佛教圖像
一、東漢至西晉佛教圖像
二、圖像特色
第三節 東晉、十六國時期的佛教圖像
一、東晉佛教圖像
二、十六國佛教圖像
三、圖像特色
第四節 龜茲、於闐國佛教圖像
一、龜茲國佛教圖像
二、於闐國佛教圖像
第二章 佛教圖像生產
第一節 供養人
第二節 制作者與制作技藝
一、彩塑技藝
二、壁畫技藝
三、金銅佛造像技藝
第三節 生產機制
第三章 東漢三國兩晉佛教圖像構成
第一節 東漢佛教圖像
一、與本土習俗有關的佛像
二、孔望山摩崖造像
第二節 三國兩晉佛教圖像
一、銅鏡上的佛教圖像
二、魂瓶上的佛教圖像
第四章 十六國佛教圖像構成
第一節 十六國金銅佛造像
第二節 炳靈寺石窟西秦圖像
一、第169窟圖像構成
二、第169窟圖像題材及其意義
三、第169窟圖像來源
第三節 河西石窟圖像
一、天梯山石窟
二、莫高窟早期洞窟
三、酒泉文殊山石窟
……
第二編 南北朝時期的佛教圖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