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時期和宋元明清時期的佛教圖像,內容包括此兩個時期佛教歷史背景與佛教概況、佛教圖像生產、佛教圖像構成、佛教圖像傳播,並詳細介紹了各時期獨特的佛教圖像與信仰,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於向東,現為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佛教美術史、圖像史領域研究。自2007年以來,完成國家教育部項目「五至十世紀中國佛教美術的藝術成就」研究;完成東南大學優秀青年教師資助項目一項;目前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隋唐佛教圖像與信仰研究」。
目錄
第三編 隋唐五代時期的佛教圖像
第十八章 佛教歷史背景與佛教圖像概況
第一節 隋唐五代佛教歷史背景
一、隋唐五代政治文化
二、隋唐五代佛教
第二節 隋唐五代佛教圖像
第十九章 佛教圖像生產
第一節 供養人
第二節 制作者與生產機制
一、名家與工匠
二、畫行與畫院
第三節 敦煌畫稿
一、敦煌畫稿發現的意義
二、敦煌畫稿與敦煌圖像
三、有待分析的問題
第二十章 佛教圖像構成
第一節 龍門石窟圖像
第二節 敦煌石窟圖像
一、隋代
二、初、盛唐時期
三、吐蕃統治時期
四、歸義軍時期
第三節 四川石窟圖像
一、川北石窟
二、川中石窟
第二十一章 佛教圖像傳播
第一節 佛殿窟圖像傳播
一、莫高窟第45窟形制與圖像
二、兩種觀瞻視角
三、莫高窟第45窟圖像傳播的意義
第二節 變相與變文講唱
一、敦煌變文的講唱儀軌
二、配合變文講唱的變相
三、變相意義的傳播
第二十二章 凈土圖像與信仰
第一節 彌勒凈土與藥師凈土圖像
一、彌勒凈土圖像與信仰
二、藥師凈土圖像與信仰
第二節 西方凈土圖像的發展與演變
第三節 西方凈土圖像與信仰
第二十三章 密教圖像與信仰
第一節 初唐時期龍門石窟的密教圖像
第二節 法門寺地宮密教圖像與晚唐密宗
第二十四章 觀音菩薩圖像與信仰
第一節 觀音主尊身份的凸顯:觀音經變的演變
一、隋代觀音經變
二、唐代觀音經變的發展
三、新式觀音經變的出現
第二節 主尊身份的強化:密教觀音圖像的興盛
一、十一面觀音圖像
二、千手千眼觀音圖像
三、不空羂索觀音與如意輪觀音圖像
第三節 觀音信仰的興盛:顯、密觀音圖像的融合
一、顯、密觀音圖像的相互借鑒與影響
二、顯、密觀音圖像之間的組合
第二十五章 文殊、普賢菩薩圖像與信仰
第一節 乘獅文殊與乘象普賢圖像組合的形成
第二節 文殊、普賢菩薩圖像的發展
第三節 新樣文殊與五台山化現圖
一、新樣文殊
二、五台山化現圖
第二十六章 佛教圖像本土化
第一節 本土藝術形式的借用:屏風式圖像
一、屏風式圖像的起源
二、屏風式圖像與變文
第二節 富有本土特色的行道僧圖像
一、畫史文獻記載的行道僧圖像
二、行道僧圖像的起源
三、唐代行道僧圖像
小結
第十八章 佛教歷史背景與佛教圖像概況
第一節 隋唐五代佛教歷史背景
一、隋唐五代政治文化
二、隋唐五代佛教
第二節 隋唐五代佛教圖像
第十九章 佛教圖像生產
第一節 供養人
第二節 制作者與生產機制
一、名家與工匠
二、畫行與畫院
第三節 敦煌畫稿
一、敦煌畫稿發現的意義
二、敦煌畫稿與敦煌圖像
三、有待分析的問題
第二十章 佛教圖像構成
第一節 龍門石窟圖像
第二節 敦煌石窟圖像
一、隋代
二、初、盛唐時期
三、吐蕃統治時期
四、歸義軍時期
第三節 四川石窟圖像
一、川北石窟
二、川中石窟
第二十一章 佛教圖像傳播
第一節 佛殿窟圖像傳播
一、莫高窟第45窟形制與圖像
二、兩種觀瞻視角
三、莫高窟第45窟圖像傳播的意義
第二節 變相與變文講唱
一、敦煌變文的講唱儀軌
二、配合變文講唱的變相
三、變相意義的傳播
第二十二章 凈土圖像與信仰
第一節 彌勒凈土與藥師凈土圖像
一、彌勒凈土圖像與信仰
二、藥師凈土圖像與信仰
第二節 西方凈土圖像的發展與演變
第三節 西方凈土圖像與信仰
第二十三章 密教圖像與信仰
第一節 初唐時期龍門石窟的密教圖像
第二節 法門寺地宮密教圖像與晚唐密宗
第二十四章 觀音菩薩圖像與信仰
第一節 觀音主尊身份的凸顯:觀音經變的演變
一、隋代觀音經變
二、唐代觀音經變的發展
三、新式觀音經變的出現
第二節 主尊身份的強化:密教觀音圖像的興盛
一、十一面觀音圖像
二、千手千眼觀音圖像
三、不空羂索觀音與如意輪觀音圖像
第三節 觀音信仰的興盛:顯、密觀音圖像的融合
一、顯、密觀音圖像的相互借鑒與影響
二、顯、密觀音圖像之間的組合
第二十五章 文殊、普賢菩薩圖像與信仰
第一節 乘獅文殊與乘象普賢圖像組合的形成
第二節 文殊、普賢菩薩圖像的發展
第三節 新樣文殊與五台山化現圖
一、新樣文殊
二、五台山化現圖
第二十六章 佛教圖像本土化
第一節 本土藝術形式的借用:屏風式圖像
一、屏風式圖像的起源
二、屏風式圖像與變文
第二節 富有本土特色的行道僧圖像
一、畫史文獻記載的行道僧圖像
二、行道僧圖像的起源
三、唐代行道僧圖像
小結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