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所選之文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共二百二十二篇,分為十二卷。大體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發展的大致輪廓和主要面貌。其中包括《左傳》34篇、《國語》11篇,《公羊傳》3篇、《禮記》6篇,《戰國策》14篇,韓愈文17篇;柳宗元文8篇,歐陽修文11篇,蘇軾文11篇,蘇轍文3篇,王安石文3篇……共222篇。入選之文皆為語言精練、短小精悍、便於傳誦的佳作。衡文標准基本上兼顧到思想性與藝術性,以古文為正宗,也不排斥駢文,以時代為經,以作家為緯,蒙童讀來不高,學人讀來不低,文章在編排上,以時代為序,眉目清楚,文章篇幅短小精悍,膾炙人口,易於記誦,至今仍是人們學習文言文的優秀讀物。時過境遷,我們直接閱讀《古文觀止》尚有難度,閱讀白話《古文觀止》又無法體味其原汁原味的精妙。為此我們在原文基礎上,對一些難以理解的字詞、典故進行注音和意譯,讓廣大讀者能讀懂古代經典作品,感受古文原汁原味的魅力。
吳楚材(1655-),名乘權,字子輿,號楚材,浙江清山陰州山(今紹興)人。並合編《古文觀止》。另有簡明中國通史《綱鑒易知錄》傳世。
吳調侯,名大職,字調侯,浙江清山陰州山(今紹興)人,吳楚材之侄,從事過私塾教學,曾任縣丞,康熙三十三年(1694),叔侄二人共同合編《古文觀止》一書而名傳后世。由清代吳興祚審定為本書作序,序言中稱「以此正蒙養而裨后學」,當時為讀書人的啟蒙讀物。此書是為當時學生編的教材。康熙三十四年正式鐫版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