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斗蟋活動源遠流長,明清兩代的蟋蟀譜等著述至今仍有流傳,但有關斗蟋活動的起源、歷代流布情況、當時的斗蟋習俗卻從沒有人能說清楚。本書通過文本比較的方法,大致厘清了宋代蟋蟀譜的面貌;對於早期史料匱乏期,采用以詩證史的方法,基本厘定了斗蟋活動的起始上限,論證較為嚴密,推論亦合理;對明清以來的斗蟋情況則運用大量史料梳理出流布情況和脈絡,並解讀了其背后所蘊含的社會生活史的情況,同時也對中國歷代氣候變遷提供了一些佐證。
白峰,濟南人,曾任《山東文學》小說編輯,后主持三聯書店濟南分銷店。現為山東省老教授協會民俗文化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濟南市蟋蟀協會副會長、秘書長,杭州市蟋蟀協會顧問,寧陽蟋蟀協會顧問,寧津蟋蟀協會顧問等。2009年,與他人合作編著《中華蛩家斗蟋精要》;2013年,編著《蟋蟀古譜評注》;2015年,出版《解讀蟋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