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是20世紀中國民族學、人類學史上一位重要學者。在體質人類學、西南少數民族研究和邊政學領域有開拓性的貢獻。曾留學德國柏林大學,是繼蔡元培1926年在中國首次提出「民族學」及其界說之后,積極將德國民族學——主要是德奧傳播學派的理論與方法系統介紹到中國,並開展一定規模的實地調研的第一人。
他不僅繼承了20世紀德國民族學對「精神」的關注,也將歷史特殊論和傳播論帶進中國的實地研究當中。他的民族志具有深厚的文化史底蘊,其中所倡導的文化論復原了文化的精神本質,闡述了文化作為生命體存在的規律、文化與團體和個人之間的關系,以及文化與國族的非對應性。陶雲逵以經驗研究與觀念分析為路徑,批判了對文化進行功利化和國族化的實用主義解釋。
同時,他也是少數能夠得到當時燕京學派社會學和中研院兩大學術陣營承認的學者,是雙方學術溝通的橋梁,也是邊政學的重要奠基人物之一。
《車里擺夷之生命環(陶雲逵歷史人類學文選)》編選了陶雲逵的重要代表作,並由編者撰寫長篇導讀,書后附有陶雲逵生平及其著述目錄。
陶雲逵(1904—1944),原籍江蘇武進。1924年就讀於南開大學,1927年赴德國,先后於柏林大學和漢堡大學攻讀人類學、遺傳學和民族學,獲人類學博士學位。歸國后,1934年在南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任編輯員。后應當時雲南省教育廳邀請,赴麗江、中甸、維西及滇緬、滇越邊境地區做田野調喳,長達兩年余。
抗日戰爭期間,寄居昆明,先后任雲南大學社會學系主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兼南開大學文科研究所邊疆人文研究室主任,主編《邊疆人文雜志》。1943年以歷史人類學教授之名接受南開大學聘書,此為全國首例。1944年1月26日,因感染回歸熱去世,年僅四十歲。曾昭掄沉痛寫下:「此等學者,死去不需一秒鍾,再生產一位,卻要幾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