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清真寺與恐怖活動有着令人不安的聯系。
1980年代,馬哈莫德•阿布赫利馬是清真寺的常客。不久后,他就去了美國,1993年,由於試圖協助炸毀世貿中心,被判入獄。
1999年,德國警方竊聽了達卡贊利的家並跟蹤了他在清真寺的接觸對象,其中有一位很特別的男士,穆罕默德•阿塔。兩年后,阿塔駕駛着第1架飛機撞進了世貿中心。
在其后的數年里,又發生了馬德里和倫敦的恐怖事件,而嫌疑對象都是在歐洲出生的第二代或第三代年輕穆斯林,這讓調查人員萬分震驚。
對慕尼黑穆斯林的爭奪,給西方帶來了一種致命的意識形態。
伊斯蘭激進主義,是一種高度政治化的暴力的思想體系,為恐怖主義提供了溫床。在2001年紐約和華盛頓的恐怖襲擊中,西方直接體會了這種暴力。而它的歷史更為久遠,困擾了世界各國好幾十年。
1970年代和1980年代,美國曾試圖爭取穆斯林在阿富汗對抗蘇聯,著名的基地組織就是在那時誕生的。但慕尼黑清真寺還要往前推三十年,那是冷戰之初。在這里,德國,穆斯林卷入的是一場心理戰,一場觀念之爭。
整個西歐,穆斯林人數在1500萬到2000萬之間,是美國的四倍。
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並沒有逃過伊斯蘭世界的眼睛。在這歷史性演變的關頭,穆兄會已經把自己的根系深深地扎進了西方社會。
沒有人能說得清西方對穆兄會既迷戀又排斥的心態。著名的伊斯蘭激進主義組織就是穆斯林兄弟會,正是穆兄會,把清真寺變成了一個實現黨派目標的基層政治組織。而穆兄會在西方的幾乎所有活動,都起源於運作慕尼黑清真寺的那一小群人。
伊恩·約翰遜 Ian Johnson
中文名張彥,普利策獎得主,曾任《華爾街日報》中國分社和德國分社社長。現為《紐約時報》《紐約客》《紐約書評》等媒體供稿。除了宏觀的經濟議題,長期以來,宗教信仰議題一直是伊恩·約翰遜的寫作主題,目前他一共出版了三本專著:《野草》(Wild Grass , 2004),《慕尼黑的清真寺》(A Mosque in Munich ,2010)和《中國之魂》(The Souls of China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