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的表面形象之下,有着一系列更加深刻、越來越強烈的形象。
在形式的想象之下,讀者會在水的實體中,識別出一種親近,這種親近不同於火或土的「深度」給人造成的親近。
當讀者具有了在物質本原中對某種深度的認識時,他最終會理解水也是一類命運,不再僅僅是流逝的形象的無為的命運,即永不會終止的夢的無為命運,而是一種不斷地在改變着存在實體的根本的命運。
人們不會在同一條河流中洗兩次澡,因為,人在自身的深處具有流水的命運。水確是那種過渡的本原。
它是在火與土之間的本質的本體論變化。許給水的存在是一種眩暈的存在。
它每分鍾都在死去,它的實體中某種東西在流逝。每日的死亡不是火光沖天的火的旺盛的死亡;每日的死亡是水的死亡。
水不斷地在流淌着,水往下流着,它總在水平的死亡中消亡。水的死亡比土的死亡令人沉思:水的苦難是無止境的。
加斯東·巴什拉(GastonBachelard,1884—1962),法國20世紀重要的科學哲學家、文學評論家、詩人,被認為是法國新科學認識論的奠基人。他的哲學思想深刻影響了法國眾多哲學家,而其認識論也在全球范圍內廣受推重。巴什拉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火的精神分析》《夢想的詩學》《燭之火》《水與夢:論物質的想象》《科學精神的形成》等。
顧嘉琛,1941年生,江蘇吳縣人。畢業於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現任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曾撰寫過《系統法語語法》,主要譯著有《巴什拉傳》(合譯)、《重負與神恩》《文學空間》《一個遠距離男人》《看·聽·讀》《文學與感覺》《火的精神分析》(合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