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華的作品集曾於2005年初版,但遺漏錯訛較多,本次通過家人及學界支持,全面增補修訂,重新整理為包含詩集、文集、致宋淇書信集、譯文集及《亨利四世》在內的「吳興華全集」共五卷,增補一百五十余篇詩文,最大限度完整呈現其重要詩作與譯作,重現那些零落於世間、差點被掩埋的、陌生而璀璨的經典。
《沙的建築者》是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吳興華文集,收錄了吳興華自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創作的散文、書評與論文共二十五篇。1940-1941年,吳興華向上海《西洋文學》供稿,前衛地介紹並節譯了當時剛剛出版的喬伊斯《菲尼根的醒來》。后又在《新詩》雜志、燕京大學《文學年報》等陸續發表中西詩論和文學評論文章,從中可管窺他在中國古代典籍上深厚的學問功底,也可見他自如進出古今中西詩歌淵藪的文學眼界和鑒賞力。
新中國成立之后,吳興華在北京大學任教,這一時期的《〈威尼斯商人〉——沖突和解決》和《馬洛和他的無神論思想》等文學評論長文,遲至90年代才得以發表。從這些文章可以看到他對英國文藝復興詩劇所下的工夫之深,理解之精妙。當他寫到馬洛之死:「在一個愛情戰勝了仇恨,幸福戰勝了災難的世界里,他所有的疑問得到了解答。於是像一個疲倦的旅行者在余霞滿天的落日時辰放下沉重的擔子來准備憩息,馬洛放下他的筆。輪子已經整整的旋轉了一周。他最后恢復了對人類前途的無限信心。」似乎也是作者的自陳心跡,令人不得不為這位天才詩人的命運扼腕嘆息。
吳興華(1921—1966),原籍浙江杭州,詩人、學者、翻譯家,筆名梁文星、欽江等。
他被譽為繼陳寅恪、錢鍾書之后,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第三代最高學養之代表,幾可完成中國文學的轉折與新趨向,卻最終未能竟業。
他16歲考入燕京大學西語系,在詩歌、學術、翻譯三個領域齊頭並進,學貫中西,成就非凡。
他年少成名,以一首《森林的沉默》轟動詩壇,當時年方十六,被周煦良譽為「中國新詩的轉折點」。又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梁文星」為筆名,由宋淇代為刊載詩歌於香港《人人文學》、台灣《文學雜志》,對當時港台新詩發展,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
他通曉英、法、德、意大利多種語言,也精通拉丁文、希臘文,是將喬伊斯的《尤利西斯》介紹進中國的第一人。譯作《亨利四世》頗受推崇,並曾校譯朱生豪所譯《莎士比亞全集》、楊憲益所譯《儒林外史》,而已佚失的《神曲》譯稿,更被譽為譯林神品。他在31歲時,已榮任北大西語系英語教研室主任,「領導」朱光潛、趙蘿蕤、楊周翰、李賦寧等一眾著名教授。
1966年8月,他慘死於文革初期的暴虐之中,年僅4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