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宰治*楊曉鍾、吳震、戚硚婉琛譯的《惜別》 收錄了太宰治以在仙台求學的魯迅為原型的小說《惜 別》和其經典短篇小說集《薄明》。兩部作品風格各 異,又*富太宰治個人特色。體現了纏繞了太宰治一 生的脆弱與純粹性。
》。《惜別》以在仙台醫專求學的魯迅為原型創作,為了創作這部作品,太宰治曾專門前往仙台醫專考察。而《薄明》共收錄了6篇短篇小說,作品中的主人公面對現實社會病弱、無力、頹廢,讀者當能從中體會到太宰治一生的純粹性與脆弱性。
太宰治(1909-1948),日本無賴派文學代表作家,三十九年生命,二十年創作,五次殉情自殺,*終情死,日本無賴派大師,毀滅美學一代宗師。日本戰后新戲作派代表作家,生於清森縣北津輕郡金木村的一個大地主家庭。本名津島修治。父親曾為貴族者員,並在本鄉兼營銀行。為防農民暴動,家築高牆,太宰治住在這樣的深宅大院里有種內疚和不安感,甚至出現了一種罪惡感,對他后來的小說創作有很大影響。
太宰治的創作生涯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前期是1932至1937年,這是左翼運動被鎮壓的時代。*有短篇小說集《晚年》(1933~1936),共收入40篇,這些短篇都充滿了青春時期的熱情,多角度地反映了作家自己的主張和內心世界。此后又發表《虛構的傍徨》(1936)、《二十世紀的旗手》(1937)等作品。
中期是1938至1945年。*有《女學生》(1939),獲第四屆北村透谷文學獎。此外尚有《童話集》(1945),發揮了作家奔放的想象力。后期是1946至1948年,一般認為,太宰治的后期創作*有成就,戰爭剛結束,他就發表了《潘朵拉的匣子》和《苦惱的年鑒》等小說,提出了追求「喪失了一切,拋棄了一切的人的安寧」的觀點,以農本主義的幻想批判戰后虛偽的文人騷客。在他戰后的作品中,短篇《維榮的妻子》(1947),中篇《斜陽》(1947)、《人的失格》(1948),被認為是***的代表作品。這些小說發表后,無不引起巨大的反響。《維榮的妻子》寫一個出身貴族、生活墮落的詩人及其妻子自甘墮落以示對社會道德的反抗。《斜陽》反映了戰后貴族后裔的社會地位日益衰落,榮華顯耀的時代已付諸東流的主題。《人的失格》是太宰文學*傑出的作品,取材於作者自己的生活經歷,寫一個性情乖僻的青年知識分子,飽嘗世態的炎涼,*望之余沉緬於酒色,*后自己毀滅了自己。從一定角度揭示了現代日本社會人的異化問題。
1948年6月13日太宰治因對人生感到*望而投水自殺。他的一生經歷了日本革命運動被鎮壓到日本戰敗這一大動盪的時代,日本評論家平野謙說:「太宰的死,可說是這種歷史的傷痕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