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傳統文化踏上復興之路。在其中,漢服運動既是當之無愧的先驅者,又是極具韌性的實踐者,而且以其極具宣示性的行動符碼,創造了極具可讀性的歷史記錄。本書作者楊娜是漢服運動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楊娜編着的《漢服歸來》就是她對自己親身經歷的漢服運動的觀察、記錄與思考。本書以當代漢服復興運動為主線,圍繞逾百位核心參與者的活動經歷,描繪了十余年中有關漢服重生的真實、感人的事件。希望通過《漢服歸來》這本書,讓更多人了解漢服運動,了解傳統文化復興之路。
楊娜(網名「蘭芷芳兮」),目前就職於中國中央電視台英語新聞頻道,曾多次參與國內外重大新聞事件報道;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在讀博士研究生,主攻方向為文化研究。
自2006年起關注漢服運動,留英期間主創了「英倫漢風」漢服社,還曾連續兩年擔任「漢服北京」社團負責人。2009年在中國文化部批准、由第十一屆亞洲藝術節執委會主辦的「民族之花」評選活動中獲得冠軍,並以「漢族之花」名義着漢服參加了藝術節,這是漢服首次與55個少數民族服裝同台亮相。自2009年起,專注於梳理漢服運動的發展歷史與脈絡,在網絡上共發布三版《漢服運動大事記》。
自幼學習民樂和舞蹈,獲得琵琶9級、古箏8級。中學期間擔任北京市金帆藝術團主力隊員。大學就讀於北京理工大學軟件工程專業,此間,通過德語TestDaf考試,獲得對外漢語教師培訓證書,並在校外兼職T台模特。此后,在英國南安普頓大學攻讀管理學碩士,畢業后曾赴瑞典工作。
目錄
第一章 觸摸衣冠上國
第一節 昔日的衣冠之治
第二節 人間丹霞華彩衣
第三節 剃發易服之殤
第四節 民國時曇花一現
第二章 再現漢家衣裳
第一節 重塑文明史觀
第二節 尋覓漢家衣裳
第三節 漢服運動元年
第四節 與子同袍偕行
第三章 服飾產業新篇
第一節 漢家兒女自制衣裳
第二節 興起於電商平台
第三節 實體店與產業路
第四節 復原、復古與復活
第五節 中式禮服時尚
第六節 不要非遺要活着
第四章 重振禮樂之邦
第一節 華夏重在祭祀
第二節 再行冠笄之禮
第三節 學位服與畢業禮
第四節 婚禮安靜典雅
第五節 立德正己之射禮
第五章 這是漢服運動
第一節 漢服網友聚會
第二節 三角區域的先行者
第三節 內陸區域的延續
第四節 新生代漢服運動
第六章 此生不與君絕
第一節 進階中的新動力
第二節 一切可能的領域
第三節 漢服重歸生活
第四節 十余載堅守與重聚
第七章 守護在互聯網
第一節 網絡平台的轉變
第二節 多樣化創新嘗試
第三節 一切可能的自媒體
第四節 一人一衣是為依
第八章 華夏尋根之旅
第一節 祖先刻下華夏印
第二節 港台地區的中華情
第三節 異國他鄉華夏情
第四節 衣冠一見是故鄉
第九章 文化穿在身上
第一節 揭開塵封之美
第二節 守望傳統節日
第三節 此曲能解人間意
第四節 暮色中的羽衣霓裳
第五節 文人之琴與集
第六節 匯合讀經運動
第十章 華夏歸來之路
第一節 許君一世長安
第二節 衣冠安處是華夏
第三節 立命於中華未來
特別鳴謝
后記 唯願不訴離殤
附錄1 漢服運動大事記
附錄2 昔日人物的現狀
附錄3 2016年漢服認知度調查
第一節 昔日的衣冠之治
第二節 人間丹霞華彩衣
第三節 剃發易服之殤
第四節 民國時曇花一現
第二章 再現漢家衣裳
第一節 重塑文明史觀
第二節 尋覓漢家衣裳
第三節 漢服運動元年
第四節 與子同袍偕行
第三章 服飾產業新篇
第一節 漢家兒女自制衣裳
第二節 興起於電商平台
第三節 實體店與產業路
第四節 復原、復古與復活
第五節 中式禮服時尚
第六節 不要非遺要活着
第四章 重振禮樂之邦
第一節 華夏重在祭祀
第二節 再行冠笄之禮
第三節 學位服與畢業禮
第四節 婚禮安靜典雅
第五節 立德正己之射禮
第五章 這是漢服運動
第一節 漢服網友聚會
第二節 三角區域的先行者
第三節 內陸區域的延續
第四節 新生代漢服運動
第六章 此生不與君絕
第一節 進階中的新動力
第二節 一切可能的領域
第三節 漢服重歸生活
第四節 十余載堅守與重聚
第七章 守護在互聯網
第一節 網絡平台的轉變
第二節 多樣化創新嘗試
第三節 一切可能的自媒體
第四節 一人一衣是為依
第八章 華夏尋根之旅
第一節 祖先刻下華夏印
第二節 港台地區的中華情
第三節 異國他鄉華夏情
第四節 衣冠一見是故鄉
第九章 文化穿在身上
第一節 揭開塵封之美
第二節 守望傳統節日
第三節 此曲能解人間意
第四節 暮色中的羽衣霓裳
第五節 文人之琴與集
第六節 匯合讀經運動
第十章 華夏歸來之路
第一節 許君一世長安
第二節 衣冠安處是華夏
第三節 立命於中華未來
特別鳴謝
后記 唯願不訴離殤
附錄1 漢服運動大事記
附錄2 昔日人物的現狀
附錄3 2016年漢服認知度調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