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國畫訓練新編系列叢書第三輯的觀音畫譜,全書以大量范圖為主要形式並輔之以說明文字,解讀觀音的造型式樣。清晰易讀,系統完整地總結歸納了觀音的身相形態。書中附以完整的觀音作品,讀者可於其中獲得拓展,作為中國工筆重彩畫的自學參考。
如一,出生於1970年,專科學歷。擅長傳統工筆重彩人物,近年來執着於傳統佛教繪畫藝術的研究和創作,作品得到了諸多書畫界名家和佛教界專家的好評。
序
佛教於東漢明帝時經絲綢之路正式傳入我國,距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觀音是佛教中的菩薩,在大乘佛教中,菩薩的地位僅次於佛,他們「以智上求菩提(覺悟),以悲下化有情(眾生)」,自利利他,普度眾生。佛法傳入中土后,信眾從中選出了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四大等覺菩薩(「等覺」等同於「佛」,輔助弘揚教法),並為他們分別建道場(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華山),對他們進行單獨供奉和膜拜。
觀音在梵文佛經中稱為「阿縛盧枳帝濕伐邏」(Avalokiteśvara),是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與大勢至菩薩一起,並稱「西方三聖」。在多種佛經譯着中,觀音有不同的譯名,如:光世音、觀自在、觀世音等。唐代時為避太宗李世民諱,將觀世音簡稱為「觀音」,老百姓也稱之為「觀音菩薩」「觀音大士」「大悲」等。觀音菩薩隨類現身,應機說法,應化無方,有求必應。因而,觀音也是中國民間信仰最眾,最有影響的一位菩薩。
觀音菩薩的原型是古印度的雙馬童神,后為佛教所吸納。當初,觀音菩薩的形象是英俊強壯的男相,唐代之前,觀音像是留有兩撇小胡子的(P34、P35)。隨着佛教中國化的發展,觀音形象也逐漸發生變化。在中國民間流傳着妙庄王幼女妙善公主得道成觀音的故事,加之觀音慈悲和善,相貌俊俏,與中國傳統觀念中的慈母形象十分吻合,大約到了宋元時期,觀音菩薩開始逐漸被轉變成了溫柔慈愛的女性形像......
觀音在梵文佛經中稱為「阿縛盧枳帝濕伐邏」(Avalokiteśvara),是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與大勢至菩薩一起,並稱「西方三聖」。在多種佛經譯着中,觀音有不同的譯名,如:光世音、觀自在、觀世音等。唐代時為避太宗李世民諱,將觀世音簡稱為「觀音」,老百姓也稱之為「觀音菩薩」「觀音大士」「大悲」等。觀音菩薩隨類現身,應機說法,應化無方,有求必應。因而,觀音也是中國民間信仰最眾,最有影響的一位菩薩。
觀音菩薩的原型是古印度的雙馬童神,后為佛教所吸納。當初,觀音菩薩的形象是英俊強壯的男相,唐代之前,觀音像是留有兩撇小胡子的(P34、P35)。隨着佛教中國化的發展,觀音形象也逐漸發生變化。在中國民間流傳着妙庄王幼女妙善公主得道成觀音的故事,加之觀音慈悲和善,相貌俊俏,與中國傳統觀念中的慈母形象十分吻合,大約到了宋元時期,觀音菩薩開始逐漸被轉變成了溫柔慈愛的女性形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