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歐陽瑩之編著,講述了故事開始時,中國仍在青銅時代,與進入鐵器時代的地中海一帶相比,猶如十九世紀的中國和西方。戰國時期中國迎頭趕上,其后秦漢王朝和羅馬帝國並駕齊驅,各自創下四百年的輝煌。世事難全美,稱雄東西方的帝國,最終都敗亡於來自北疆的蕞爾小敵。它們抵御外侮的能力,被內部的壓制、腐敗和治理不善消耗殆盡。
歐陽瑩之教授以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的興衰為線索,全面探討兩大帝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民族、思想與習俗等諸多方面的異同,尤其強調雙方相異處對東西方世界面貌所造成的重大影響,總結其間的歷史教訓與大國治理之道。全書文字平實,邏輯縝密,兼顧敘述與評論;衡量東西方帝國的相對優劣,重新檢視傳統歷史舊說,指出被忽略的因素以解釋歷史疑案。
龍是中國傳統四靈之一,后成為皇權的專屬符號;鷹是羅馬軍團的標志,后成為羅馬霸權的象征。龍與鷹象征秦漢與羅馬帝國運權統治的風格,歷久彌新。當正在崛起的新中國,面臨有「新羅馬」之譽的美帝國,傳統作風猶自可見於當今世局。
歐陽瑩之(Smmy Y.ALlyang),女,美籍華裔物理學家、科學學家。1972年獲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后曾在美國惠普公司供職,后在麻省理工學院任職,主要從事固態物理與科學哲學研究,特別是復雜系統理論研究,著有《復雜系統理論基礎》、 《工程學:無盡的前沿》等。退休后轉治文史,第一個成果就是《龍與鷹的帝國》 (英文版The Dragon and
theEagle,已由M.E.Sharpe出版)。
目錄
導論:秦漢、羅馬與中西歷史演變分歧
上篇 春秋戰國與羅馬共和
第一章 民族江山
1.1 古代文明
1.2 並蓄兼容的益處
1.3 中國的地形與民族
1.4 東周列國與四夷
1.5 意大利的地形與民族
1.6 拉丁殖民與山戎
1.7 戰爭、政策、民族熔爐
第二章 建國立制
2.1 鐵、血、政治、思想
2.2 工技與經濟
2.3 傳統與社會
2.4 羅馬的階層斗爭
2.5 擴張的副作用
2.6 羅馬共和國有多民主?
2.7 周代宗法封建
2.8 社會劇變、百家爭鳴
2.9 人治與法治
2.10 從貴族統治到中央集權
2.11 奴隸與自由
第三章 征伐兼並
3.1 邊陲勢力伺機而動
3.2 秦與六國合縱連橫
3.3 從均勢到統一
3.4 羅馬爭雄迦太基
3.5 標榜自由的帝國主義
3.6 義戰與聖戰
3.7 戰國與戰士之國
3.8 戰事與軍紀
第四章 初建太平
4.1 帝國內亂
4.2 共和式微
4.3 鷙鷹自殘
4.4 秦朝興亡
4.5 亢龍有悔
4.6 斷裂與延續
下篇 秦漢皇朝與羅馬帝國
第五章 國運歷程
5.1 偃兵生息
5.2 共和外衣下的專制
5.3 靖世的軍國主義
5.4 羅馬內亂復平
5.5 漢初復古分封
5.6 儒術獨專
5.7 東漢的文德
5.8 史學的有色眼鏡
第六章 集權政制
6.1 皇朝帝國的特色
6.2 君與民
6.3 皇帝與皇位
6.4 政府與精英
6.5 內朝與外廷
6.6 地方行政
6.7 政府規模
6.8 經濟稅收
6.9 法律秩序
第七章 外交策略
7.1 歐亞大陸的形勢
7.2 中國的羈縻勿絕
7.3 東漢閉關自守
7.4 羅馬的無限帝國
7.5 羅馬色厲內荏
7.6 帝國策略
7.7 霸權手腕
7.8 邊陲防衛
第八章 帝國衰亡
8.1 夕陽無限好
8.2 蠻人與胡羌
8.3 社會分化
8.4 政治腐敗
8.5 內部分裂
8.6 漢末割據
8.7 匈奴的報復
8.8 匈人的來臨
8.9 羅馬末日
8.10 薪盡火傳
附錄一 羅馬與漢朝的彼此認識
附錄二 絲路通商
附錄三 秦長城的工程
附錄四 參考地圖
年表一 東西世界大事
年表二 中國大事
年表三 羅馬大事
年表四 秦漢西晉
年表五 羅馬皇帝
參考資料
索引
上篇 春秋戰國與羅馬共和
第一章 民族江山
1.1 古代文明
1.2 並蓄兼容的益處
1.3 中國的地形與民族
1.4 東周列國與四夷
1.5 意大利的地形與民族
1.6 拉丁殖民與山戎
1.7 戰爭、政策、民族熔爐
第二章 建國立制
2.1 鐵、血、政治、思想
2.2 工技與經濟
2.3 傳統與社會
2.4 羅馬的階層斗爭
2.5 擴張的副作用
2.6 羅馬共和國有多民主?
2.7 周代宗法封建
2.8 社會劇變、百家爭鳴
2.9 人治與法治
2.10 從貴族統治到中央集權
2.11 奴隸與自由
第三章 征伐兼並
3.1 邊陲勢力伺機而動
3.2 秦與六國合縱連橫
3.3 從均勢到統一
3.4 羅馬爭雄迦太基
3.5 標榜自由的帝國主義
3.6 義戰與聖戰
3.7 戰國與戰士之國
3.8 戰事與軍紀
第四章 初建太平
4.1 帝國內亂
4.2 共和式微
4.3 鷙鷹自殘
4.4 秦朝興亡
4.5 亢龍有悔
4.6 斷裂與延續
下篇 秦漢皇朝與羅馬帝國
第五章 國運歷程
5.1 偃兵生息
5.2 共和外衣下的專制
5.3 靖世的軍國主義
5.4 羅馬內亂復平
5.5 漢初復古分封
5.6 儒術獨專
5.7 東漢的文德
5.8 史學的有色眼鏡
第六章 集權政制
6.1 皇朝帝國的特色
6.2 君與民
6.3 皇帝與皇位
6.4 政府與精英
6.5 內朝與外廷
6.6 地方行政
6.7 政府規模
6.8 經濟稅收
6.9 法律秩序
第七章 外交策略
7.1 歐亞大陸的形勢
7.2 中國的羈縻勿絕
7.3 東漢閉關自守
7.4 羅馬的無限帝國
7.5 羅馬色厲內荏
7.6 帝國策略
7.7 霸權手腕
7.8 邊陲防衛
第八章 帝國衰亡
8.1 夕陽無限好
8.2 蠻人與胡羌
8.3 社會分化
8.4 政治腐敗
8.5 內部分裂
8.6 漢末割據
8.7 匈奴的報復
8.8 匈人的來臨
8.9 羅馬末日
8.10 薪盡火傳
附錄一 羅馬與漢朝的彼此認識
附錄二 絲路通商
附錄三 秦長城的工程
附錄四 參考地圖
年表一 東西世界大事
年表二 中國大事
年表三 羅馬大事
年表四 秦漢西晉
年表五 羅馬皇帝
參考資料
索引
序
先父歐陽啟生在廣東鄉下,小時幫家里賣豬肉,稍壯出來營商闖天下。時逢戰禍國亂,屢折復起,堅毅有成。自己省吃儉用,但慨然送孩子們出國留學。自己只上過私塾,但拿着英文字典精讀美國大學的章程以幫助孩子進身。到晚年,嘆道兒女久居異鄉,忘掉了中國的文化根本,願自己的骨灰撒在長江上流,永抱祖國山河大地。父親2005年謝世。我感他心志,決定回歸研究國學,本書是第一個成果。
我在上海念小學,香港上中學,美國上大學,獲麻省理工學院博士。雖然選讀物理,但不乏對文史的興趣。過去二十年出版了四本書,論述有關科學的歷史和哲學,例如從康德知識論的觀點看量子場論,又分析復雜系統理論的結構,因而稍涉社會科學,為轉治文史建下橋梁。科學研究培養的客觀理性,教我竭力獨立思考,凡事求證探實,不輕信權威,希望能與青年學者共勉。我身居美國,容易獲得英文資料。這環境中,比較歷史可以作為轉治中國歷史的踏腳石。時逢中國崛起、美國重振帝國主義,世局近乎二千年前秦漢皇朝、羅馬帝國各自稱雄東西。時勢幫助了我選題。
本書的英文本先寫成出版。因為所說的是中國,我覺得應該自寫中文本,盡量把意念表達清楚,以敬重中國讀者。中英本的內容絕大部分相同,只在兩處稍有差異。一是顧及中西讀者的知識背景不同,所以對概念和典故的解釋各有增減。二在關於中國的資料,英文本多引英文文獻,中文本則改引中文文獻,尤其是近年的新著。二者都旨在便利讀者。
本書注重比較中西的軍政經濟,所涉及的學術思想,亦限於其對統治精英的影響。文化藝術方面,圖片更能顯示中西的異同。
歐陽瑩之寫於麻省劍橋
2014年10月
我在上海念小學,香港上中學,美國上大學,獲麻省理工學院博士。雖然選讀物理,但不乏對文史的興趣。過去二十年出版了四本書,論述有關科學的歷史和哲學,例如從康德知識論的觀點看量子場論,又分析復雜系統理論的結構,因而稍涉社會科學,為轉治文史建下橋梁。科學研究培養的客觀理性,教我竭力獨立思考,凡事求證探實,不輕信權威,希望能與青年學者共勉。我身居美國,容易獲得英文資料。這環境中,比較歷史可以作為轉治中國歷史的踏腳石。時逢中國崛起、美國重振帝國主義,世局近乎二千年前秦漢皇朝、羅馬帝國各自稱雄東西。時勢幫助了我選題。
本書的英文本先寫成出版。因為所說的是中國,我覺得應該自寫中文本,盡量把意念表達清楚,以敬重中國讀者。中英本的內容絕大部分相同,只在兩處稍有差異。一是顧及中西讀者的知識背景不同,所以對概念和典故的解釋各有增減。二在關於中國的資料,英文本多引英文文獻,中文本則改引中文文獻,尤其是近年的新著。二者都旨在便利讀者。
本書注重比較中西的軍政經濟,所涉及的學術思想,亦限於其對統治精英的影響。文化藝術方面,圖片更能顯示中西的異同。
歐陽瑩之寫於麻省劍橋
2014年10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