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1945年前的經典現代藝術,西方當代藝術在后現代思潮下呈斷裂式的推進與革新之勢,以更激進的形式、更前衛的理論探討藝術與現實、藝術與感知、藝術與身體等話題。
當代藝術瓦解了繪畫、雕塑、攝影的傳統分類,打破了高雅藝術與低俗藝術之間的界線;借助新的形式、材料或媒介拓展「藝術」概念,采用新技術手段擴大造型藝術的邊界,並重新考察與塑造觀者(藝術接受者)的角色,以此不斷回應一再出現的藝術終結論。
與本書上卷的寫法不同,下卷謀篇布局的特色在於,以實驗型藝術家個人所提供的創作個案為中心來展現當代藝術。
本卷第一部分,即繪畫—雕塑—實物—裝置,由烏爾里希•萊瑟爾所寫;第二部分,即建築,由諾伯特•沃爾夫所撰,建築部分占本卷篇幅的四分之一。
烏爾里希•萊瑟爾(Ulrich Reißer),1961年生於慕尼黑,自1994年起成為自由作家,同時擔任文字和圖畫編輯。已發表有大量文章、展評和藝術評論,並參與撰寫了多部展品目錄冊和辭典,研究重點是巴洛克、洛可可和古典現代主義藝術。
諾伯特•沃爾夫(Norbert Wolf),1949年生於德國里根斯堡,1992年獲慕尼黑大學教授資格,此后曾在德國多地擔任客座教授,並從事專業類書籍和文章的撰寫。已發表有大量文章,內容涉及中世紀宗教藝術、泥金插圖手抄本、委拉斯開支、皮拉內西、浪漫派繪畫、歐洲風景畫、19世紀藝術和藝術理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