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建築是人們生活需求中最基本的物質產品,也是建設量最大的建築,古往今來,世界各地民眾創造出形制多樣的居住建築。在中國為了區別古代的居住建築與現代住宅,習慣將古代居住建築稱為民居。
綜觀世界各國的傳統民居,以中國所保存的類型及實例最為豐富,是我國古代建築中一份寶貴的遺產。中國民居的豐富性,是由她的國情決定的。中國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歷代人民解決居住問題,作過多樣性的選擇,探索過不方式,並不斷改進與提高,歷史痕跡明晰可見,此其一;中國國土幅員廣大,境內有高山峻嶺、廣闊平原、無垠草原、河網水鄉、黃土高原、茂密森林,這些不但為人民提供了多樣的地方建築材料,同時也決定了建造民居的各種不同的基址條件。因地制宜、因材致用成為中國民居的基本准則。同時中國域內的氣候差異很大,占據了從亞寒代、溫帶、亞熱帶三個氣候帶,平均氣溫包括從一300c至300c廣闊的范圍,至於*端的高溫達440c。
同時由於地形及區位的關系,各地的日照時數、降水量、風速及颶風等亦有很大的不同,這些條件皆是影響民居形制的重要因素,甚至是決定性的因素,此其二;*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了主體民族以外,尚包括有蒙、藏、回等55個兄弟民族。各族皆有自己的文化傳統與生活習慣,反映在居住用房上亦各具特色,此其三;中國各地居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不同,雖然古代社會絕大多數居民的生產方式以農業為主,但尚有牧業、漁業、狩獵業、養殖業、手工業、運輸業(水運、陸運)等不同的行業,他們居住形制與其生產方式必須契合,也會產生不同的民居類型。
同時居民的社會地位不同,區分出官宦人家、富商、地主、文人、頭人、平民、移民等,自然其居屋亦各有特點,此其四;還有,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雖然有的地區已經進入初級資本主義萌芽階段,可有些交通不便,生產方式落后的地區尚處在奴隸制,甚至是原始母系社會階段,自然地造成民居形制的巨大差別,此其五。當然,還會有一些東方的地域性的社會、人文因素,影響到民居形制,在此不一一列舉。總之,中國民居建築的豐富性是世界**的,不僅是中國人民的文化財富,也是世界民居建築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孫大章先生,1933年5月29日生,天津市人。195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級高級建築師、研究員、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曾任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所長,現任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顧問總建築師。兼任中國傳統建築園林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民居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紫禁城學會顧問、北京大學考古系客座教授。
孫大章先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築史研究達五十余年,這期間主要從事的工作包括古建築的調查、測繪、專題研究及行政工作,同時還參加了一部分具有中國傳統建築文脈的建築工程設計。迄今為止,他撰寫、出版了近20部頗具影響力的著作,其中,《中華文明史》、《中國古建築大系.禮制建築》、《中國民居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彩畫》、《中國美術全集.宗教建築》、《中國美術全集.壇廟建築》、《中國古代建築史.清代建築》等圖書榮獲了國家級或省部級優秀圖書獎。完成的工程設計有:山海關復建工程(包括靖邊樓、南城門樓、老龍頭人海石城、澄海樓、寧海城、海神廟、角山棲賢寺等)、海南三亞南山佛教文化園、無錫靈山勝境入口、靈山五印壇城、靈山梵宮外觀造型設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