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歷史典籍浩如煙海,常使初學者不得其門而入。作者倡導「大歷史」(macro—history),主張利用歸納法將現有史料高度壓縮,先構成一個簡明而前后連貫的納領,然后在與歐美史比較的基礎上加以研究。

《中國大歷史》從技術的角度分析中國歷史的進程,着眼於現代型的經濟體制如何為傳統社會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機使其在中國土地上落腳。為什麼稱為「中國大歷史」?中國過去150年內經過人類革命,從一個閉關自守中世紀的國家蛻變而為一個現代國家,影響到10億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與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許我們用尋常尺度衡量。

黃仁宇(1918-2000),生於湖南長沙,1936年入天津南開大學電機工程系就讀。抗日戰爭爆發后,先在長沙《抗戰日報》工作,后來進入國民黨成都中央軍校,1950年退伍。

其后赴美攻讀歷史,獲學士(1954)、碩士(1957)、博士(1964)學位。曾任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副教授(1967)及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1970)。參與《明代名人傳》及《劍橋中國史》的集體研究工作。
 

目錄

為什麼稱為「中國大歷史」?——中文版自序
第一章 西安與黃土地
第二章 亞聖與始皇
第三者 土壤、風向和雨量
第四章 兵馬俑的幕后
第五章 第一帝國:樹立楷模
第六章 名士成為軍閥
第七章 長期分裂的局面
第八章 歷史向側面進出
第九章 統一的途徑
第十章 第二帝國:已有突破,但未成功
第十一章 北宋,大膽的實驗
第十二章 西湖和南宋
第十三章 蒙古人的插曲
第十四章 明朝:一個內向和非競爭性的國家
第十五章 晚明:一個停但注重內省的時代
第十六章 滿洲人的作為
第十七章 1800年:一個瞻前顧后的基點
第十八章 從鴉片戰爭到自強運動
第十九章 百日維新、民國成立和五四運動
第二十章 現代中國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第二十一章 台灣、香港和澳門
 

為什麼稱為「中國大歷史」?

macro-history這名詞刻下看來由我創用。如果有前人用過,則恕我查訪未周。其實此間之出處與是非已無關宏旨,因為這名詞縱是新穎,已乏創意。經濟學家以貨幣之流通影響到物質與雇佣之最基本的原則統稱之為「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而以內部較精密之觀察有如涉及物價指數與商業周期等詳情稱為「微視經濟學」(micro-economics)由來已久,亦從未有人出面自稱為始作俑者。宏觀與微視亦不過放寬視界與計及精微之不同。改稱大小,轉用於歷史,顯系模仿而非發明。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