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基礎理論探討、名著整理研究、溫病瘟疫發揮、醫林人物評說、名醫經驗擷菁與學術流派探要及勵志書齋雜談等六大部分。
雖各成篇,但互有關聯。其特點是內容豐富,重點突出,研討深刻和切合實用。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本書理論結合實際。
盛增秀(1940年~),男,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資深研究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文獻學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中華中醫藥學會體質分會副主任委員。從事中醫臨床和科研工作50余年,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對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文獻整理研究用力最勁,成績顯著,曾編著出版了專著37部,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0余項次,廳局級科技成果獎20余項次。其業績收載於《中國專家人才庫》和《中國中醫人名辭典》等書。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已批准建立盛增秀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庄愛文(1980年~),女,醫學博士,畢業於浙江中醫藥大學,為盛增秀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核心成員。從事中醫臨床和科研工作10余年,發表論文20余篇,參編著作6部。
目錄
第一部分 基礎理論探討
略論臟象學說是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
臟象學說的形成和發展芻議
淺談臟象學說與整體觀
略論辨證論治的再提高
倡建中醫體質學
略論中醫的體質學說
試述體質與發病
體質與治療關系探析
談中醫原創的治未病學說
放邪出路論
淺議中醫祛邪法與西醫病原療法之比較
加強濕病的研究及其意義
怫郁致病論
略談血瘀與神志異常的關系
試述中醫學理論的前瞻意識
略論中醫的衰老學說及其實踐意義
第二部分 名著整理研究
《內經》「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發揮
嚴用和《濟生方》的學術思想和成就
《醫方類聚》的考證與研究
《溫疫論》論汗及其臨床意義
《溫疫論·發黃》探要
《傷寒溫疫條辨》探討
《秋燥論》闡析
《葉香岩外感溫熱篇》學術思想與診治經驗研討
《薛生白濕熱病篇》發微
《疫疹一得》闡要
《溫病條辨》探析
診籍名作數哪家新安醫家汪赤壓——《赤壓醫案》賞析
《時病論》研討
《醫學衷中參西錄》評釋
發皇古義充實新知——《本草正義》評議
第三部分 溫病瘟疫發揮
吳有性治療溫疫運用下法的經驗
濕溫證治研討
濕熱致疫說
治疫明理論
溫病學在方劑上對《傷寒論》的繼承和發展
溫病若干治法在急性傳染病臨床上的應用
吳鞠通「溫病死證五大綱」探析
治溫救急說開竅
治溫且談化濕法
扶正祛邪探滋陰
略論解毒法在疫病治療上的作用
應建立中醫濕熱病學
運用中醫溫病瘟疫學說抗擊傳染性非典型肺炎
中醫疫病治法的亮點及展望
略論浙籍醫家對溫病學說傳承與發展的貢獻
第四部分 醫林人物評說
吳鞠通生平與著作述略
一代名醫王孟英
張錫純治學精神評議
集中醫文獻學家教育家臨床家於一身的張山雷
浙東名醫阮懷清傳略及其醫案賞析
第五部分 名醫診治經驗擷菁
對整理總結老中醫學術經驗的意見
朱丹溪治療婦科病經驗鉤玄
葉天士治療胃脘痛的經驗
王孟英用藥特色探要
金子久治療痰飲的經驗
曹穎甫運用經方治療危重症驗案例釋
方藥中老師診治遷延性、慢性肝炎的經驗
潘澄濂學術思想探要
重症肝炎若干問題的探討——有關專題講座綜合介紹
蔣宗瀚老中醫治療慢性腸胃病的經驗簡介
丹溪學派探要
第六部分 勵志書齋雜談
潛心黃卷四十春傳承弘揚寄深情
中醫學是一門富有原創的學科
源於古人高於古人——中醫藥學的繼承與創新小議
以科學發展觀指導中醫學的繼承與創新
時代呼喚中醫文獻學家
出人出書出精品
談中醫古籍在治疫新藥開發上的作用
從玉屏風散出處說起
反思與啟示——2005年度生理學或醫學諾貝爾獎有感
充分 發揮民間養生保健方法在「治未病」上的作用
治未病的最高目標是抗老防衰
發揮地方特色打造地方中醫藥科研院所品牌
中醫科研應體現中醫特色
略談方劑研究中的三個問題
中醫繼承工作中的一大亮點
醫案書法合璧是中醫文化的一大特色
略論開展中醫優勢病種研究的意義
博涉知病多診識脈屢用達藥
多讀點中醫古籍對臨床大有益處
附1:本書作者歷年出版著作一覽表
附2:本書作者歷年獲科技成果獎勵一覽表
略論臟象學說是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
臟象學說的形成和發展芻議
淺談臟象學說與整體觀
略論辨證論治的再提高
倡建中醫體質學
略論中醫的體質學說
試述體質與發病
體質與治療關系探析
談中醫原創的治未病學說
放邪出路論
淺議中醫祛邪法與西醫病原療法之比較
加強濕病的研究及其意義
怫郁致病論
略談血瘀與神志異常的關系
試述中醫學理論的前瞻意識
略論中醫的衰老學說及其實踐意義
第二部分 名著整理研究
《內經》「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發揮
嚴用和《濟生方》的學術思想和成就
《醫方類聚》的考證與研究
《溫疫論》論汗及其臨床意義
《溫疫論·發黃》探要
《傷寒溫疫條辨》探討
《秋燥論》闡析
《葉香岩外感溫熱篇》學術思想與診治經驗研討
《薛生白濕熱病篇》發微
《疫疹一得》闡要
《溫病條辨》探析
診籍名作數哪家新安醫家汪赤壓——《赤壓醫案》賞析
《時病論》研討
《醫學衷中參西錄》評釋
發皇古義充實新知——《本草正義》評議
第三部分 溫病瘟疫發揮
吳有性治療溫疫運用下法的經驗
濕溫證治研討
濕熱致疫說
治疫明理論
溫病學在方劑上對《傷寒論》的繼承和發展
溫病若干治法在急性傳染病臨床上的應用
吳鞠通「溫病死證五大綱」探析
治溫救急說開竅
治溫且談化濕法
扶正祛邪探滋陰
略論解毒法在疫病治療上的作用
應建立中醫濕熱病學
運用中醫溫病瘟疫學說抗擊傳染性非典型肺炎
中醫疫病治法的亮點及展望
略論浙籍醫家對溫病學說傳承與發展的貢獻
第四部分 醫林人物評說
吳鞠通生平與著作述略
一代名醫王孟英
張錫純治學精神評議
集中醫文獻學家教育家臨床家於一身的張山雷
浙東名醫阮懷清傳略及其醫案賞析
第五部分 名醫診治經驗擷菁
對整理總結老中醫學術經驗的意見
朱丹溪治療婦科病經驗鉤玄
葉天士治療胃脘痛的經驗
王孟英用藥特色探要
金子久治療痰飲的經驗
曹穎甫運用經方治療危重症驗案例釋
方藥中老師診治遷延性、慢性肝炎的經驗
潘澄濂學術思想探要
重症肝炎若干問題的探討——有關專題講座綜合介紹
蔣宗瀚老中醫治療慢性腸胃病的經驗簡介
丹溪學派探要
第六部分 勵志書齋雜談
潛心黃卷四十春傳承弘揚寄深情
中醫學是一門富有原創的學科
源於古人高於古人——中醫藥學的繼承與創新小議
以科學發展觀指導中醫學的繼承與創新
時代呼喚中醫文獻學家
出人出書出精品
談中醫古籍在治疫新藥開發上的作用
從玉屏風散出處說起
反思與啟示——2005年度生理學或醫學諾貝爾獎有感
充分 發揮民間養生保健方法在「治未病」上的作用
治未病的最高目標是抗老防衰
發揮地方特色打造地方中醫藥科研院所品牌
中醫科研應體現中醫特色
略談方劑研究中的三個問題
中醫繼承工作中的一大亮點
醫案書法合璧是中醫文化的一大特色
略論開展中醫優勢病種研究的意義
博涉知病多診識脈屢用達藥
多讀點中醫古籍對臨床大有益處
附1:本書作者歷年出版著作一覽表
附2:本書作者歷年獲科技成果獎勵一覽表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5折$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