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保羅·約翰遜以這樣一種意想不到的視角切入,其后的洋洋百萬言講述或曰剖析的實質上是現代世界的起源和裂變——歐洲在1914-1918年自殺式的迷狂、1939-1945年歇斯底里的虐殺、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歐洲的迷醉和理性微聲、美國從世界一隅的天命崛起及其一代代個性迥異的領導人的表現、1930~1940年代舊歐洲東西兩部分的分道揚鑣和驚人類比、亞洲的日本在二戰前的「地獄神權國家」面貌、中國自晚清開始的一系列無力掙扎……20世紀每個年代都被賦予了一種時代精神,這種時代精神來自他對世界主要經濟、政治勢力力量對比和全球形勢演變的深刻洞察。與在《知識分子》一書中一樣,保羅·約翰遜到處挖苦諷刺,以充滿批判的冷嘲熱諷描繪20世紀,特別是各時代典型的政治、經濟、文化人物。沒有人雲亦雲的評論、跟從、贊頌,這部1991年修訂完成的巨著現在讀來依然那麼鏗鏘有力、啟發意義極大。20世紀的歷史,不能沒有《摩登時代:從1920年代到1990年代的世界(套裝共2冊)》這一精彩的注腳。

媒體推薦
一部真正卓越的歷史著作……《摩登時代》把歷史意識和批評意識結合了起來。它遠不止是一部簡單的編年史,雖說里面充滿了大量的歷史事件和名流要人。……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得到大量的智性愉悅。
——羅伯特•尼斯貝特(Robert Nisbet)《紐約時報書評周刊》(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一本才華橫溢、質地厚密、在智力上頗有挑戰性的書,其看待歷史事件的新觀點,以及觀照60年來世界上那些重要行動者和影響力人士的性格特征的嶄新視角,頻繁地讓我們訝異,甚至是震驚,這些人分布於政治、軍事、經濟學、科學、宗教和哲學等各個領域。
——埃德蒙•富勒(Edmund Fuller)《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這部我們時代(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歷史,涵蓋深廣,曲徑通幽,擊中了所有的亮點和熱點:俄國革命,希特勒的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戰,迄至1980年代。……真是一位當代門肯,約翰遜妙趣橫生,泥沙俱下,其可讀性之強,令人欲罷不能。
——《外交雜志》(Foreign Affairs)
就其驚人的新鮮感而言,約翰遜的洞察力常常是卓越的,而且很有價值。
——彼得•洛溫伯格(Peter Loewenberg)《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一部不可思議地敏銳而綜合的記述。
——戴維•格雷斯(David Gress)《評論雜志》(Commentary)
一部引人注目的著作。……它是一部有力、鮮活、引人入勝、很有刺激性的1917年以來的世界史。
——休•托馬斯(Hugh Thomas)《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這是一份包羅萬象的解釋,詮釋了自1919年凡爾賽調停失敗以來的世界史。其中心主題是道德相對主義的破產,社會工程學,以及極權主義政權,這些全都在他的分析中聯系起來了,還有開放社會和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優越性。本書注定要引起爭議。……然而,它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書。約翰遜的知識視野淵博浩淼,他的引文令人印象深刻,對於適當的問題,他很有竅門。他把這個世紀看作是一個屠戮的時代,但也是一個人類進步的時代。
——《圖書館雜志》(Library Journal)
保羅•約翰遜的《摩登時代》是一部非同尋常的書:是當代世界一部包羅萬象的敘事史,與此同時,也是對一般意義上的歷史以及特殊意義上的當代史所作的持續而熱情的思考。
——《美國旁觀者》(American Spectator)

保羅·約翰遜,英國著名歷史學家。他是我們這個時代最著名的歷史學者之一,入選美國《時代》雜志2000年一百大人物。1928年出生於英國蘭開夏,牛津大學麥格德林學院畢業。他曾是一名激進的左翼人士,任《新政治家》編輯,但后來在撒切爾夫人的影響下思想右轉,並成為支持英國政治保守主義的著名知識分子代表。 他撰寫了一大批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著作,涵蓋歷史、哲學及宗教等領域,包括《論知識分子》《猶太人史》《摩登時代》《美國人民史》《英國人民史》《藝術:一段新歷史》等。他定期為全球最著名的報紙及雜志寫稿,包括英國《每日電訊報》《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他還是《觀察家報》《每日郵報》的專欄作家。
 

目錄

上冊
1. 相對論的世界
2. 最初的烏托邦
3. 等待希特勒
4. 衰落的合理性
5. 地獄的神權國家與天國的混沌世界
6. 最后的世外桃源
7. 暴跌
8. 群魔
9. 侵略高峰
10.舊歐洲的終結
下冊
11.轉折之年
12.超級大國與種族滅絕
13.恐怖帶來的和平
14.萬隆那一代
15.人獸王國
16.一半人口的試驗
17.歐洲的復活
18.美國的未遂自殺
19.集體主義的七十年代
20.自由的恢復
參考文獻
人名譯名索引
 

內文節錄

來到巴黎,他就只能像其他人一樣成為一個首相,事實上,他提出的論點輸贏各半。不過,在一定程度上,這是因為,隨着談判的展開,威爾遜的興趣果斷地從他自己的二十三點原則和條約的實際條款上轉移開了,幾乎完全集中到了國際聯盟及其盟約上。對他來說,這個提議中的國際組織(此前他一直對它持懷疑態度)成了會議的全部目標。它的運轉將會彌補和約本身的任何缺點。這樣做有兩個可怕的后果。首先,法國得以能夠讓更苛刻的條款被接受,其中包括:把普魯士一分為二的「大」波蘭,把西里西亞工業帶從德國剝離出來,協約國對萊茵蘭的15年占領,以及巨額戰爭賠償。其次,先搞一套初步條款的想法被放棄了。威爾遜決心要把國際聯盟盟約插入到預備文件中。他的國務卿羅伯特·蘭辛告訴他:即便是這樣一份假定的協議,在法律上也構成了一份條約,因此需要國會的批准。擔心在參議院遇到麻煩,威爾遜於是決定直奔最終條約。當然,還有另外一些因素。法國大元帥福煦擔心,宣布各方接受的初步條款會加速法國的盟友解散軍隊,並在最后階段讓德國占上風。而且,就連協約國之間的協商一致在很多方面都變得如此困難,以至於所有人都害怕引入新的、敵對的談判方,它們的活動將會導致迄至當時實現的任何成果都化為泡影。於是,初步條款的想法被放棄了。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5
    $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