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是作者寫給15歲兒子的長篇獨白,以輕松親切的風格對年輕人如何過上好生活、如何成為一個好人給出了中肯實用的建議。全書分為九章,雖然是一位父親與他兒子之間的一場尋常對話,涉及的卻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困惑和煩惱問題,因而更具普適性,可以視為所有父子之間進行的一場再親切不過的對話。作者「授之以漁」, 鼓勵他們用積極客觀的態度去看待自身和世界,找尋自己生活的意義,從中獲取些許智慧,讓自己成為一個好人,讓生活更美好。

費爾南多•薩瓦特爾(Fernando Savater,1947- ),西班牙馬德里中央大學哲學教授,著名哲學家,被譽為「西班牙的薩特」。 歐洲著名公共知識分子之一,曾獲Sakharov人權獎、Anagrama獎、Fernando Abril Martorell獎、Cerecedo Cuckoo獎、奧爾特加•加塞特新聞獎等。
 

目錄

親切的邀請(何懷宏)1
譯者序7
獻辭9
忠告—與教學無關11
前言13
第一章 倫理學的起源 19
第二章 命令、習慣與任性 30
第三章 依願行事 40
第四章 給自己一份好生活 50
第五章 醒醒,寶貝兒! 60
第六章 蟋蟀小佩佩現身 69
第七章 站在他人的位置上 83
第八章 非常樂意 97
第九章 大選 108
后記 你應該自己好好琢磨 119
附 十年之后 面朝新千年 127
 

小書即出,責編老師囑我加篇譯序。「序者,敘典籍之所以作」,我本沒有在此誇誇其談的資格。其一,我僅僅為作者敷衍了一個語言的轉述,對書中內容尚不知是否已吃准吃透,對其他作品也未曾涉足,實在不敢妄作紹介評斷;其二,倫理學遠在我專業之外,高居人類生存層面之上,形而上問道論德,形而下化憂解慮,古往今來學者大家洋洋萬言尚不能窮盡,小小學生無知無識,何為序?

但,似乎又確有話說,在其言之外。

本書的篇幅和性質,與何懷宏先生的《倫理學是什麼?》頗為相似,但細察其邏輯和文風卻絕然不同。如果不是翻譯引進,這麼「口水」的書恐怕很難出現在中國稍謹慎的圖書市場。薩瓦特爾有很多嚴肅的大部頭,為什麼偏偏這本小小的邀請在西班牙和歐洲如此受寵地反復重印呢?除去體制、營銷等方面,我想,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對待學術及其普及的態度不同。

何先生在論及「問題意識」時,常常援引三篇演講:1794年費希特的《論學者的使命》,1837年愛默生的《美國的學者》和1919年韋伯的《以學術為業》,他將學者對自身使命的認識過程,歸結為從「人類承擔」、「民族承擔」發展到「專業承擔」,尤其是韋伯提出,在學術越來越體制化、專業化的當下,學者更多是在作一種細化、狹窄、掩埋式的推進。在此情況下,一種可取的態度是:一方面,學者,尤其是人文學科的學者,不要因為自己是跟思想、觀念打交道便自視高人一等;另一方面,人們也應當對學術和學術從業者采取一種平常心,既不仰視也不俯視,如同記者、醫生、工程師,普通職業而已,它就在你身邊,父親、好友都可能投身其中。

這種「親民學術」的利弊暫且不談,但它確實存在,而且可以化解一些學術傳播中的緊張,甚至生活中的緊張。我們要求保持學術形成時的嚴肅正統,但在普及時可以考慮:是否每講必正襟危坐、源源本本?學術的受眾是誰,且一定只是這個誰嗎?如果有更多社會、公共層面的學術進入個人層面的學問,甚至連青少年都掌握了這種「問學」意識並能作答,我們的社會便進入一個知識、教育更加有效的良性循環了。

我想這應該是哲學家父親的獨白最希望傳達的信息,「父親」的角度也確實為這本書贏得了超越國界的尊重和響應。如果全人類的「兒子」都開始作倫理問題的思考,社會的規范和愉悅便不遠了,而當全人類的「兒子」都習慣作理性思考,人類的思想和學術也會越來越輕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