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故事取材於1950年7月11實際發生的縱火事件。生來為口吃苦惱的青年淘口從貧窮的鄉下來到金閣寺出家以后,終日沉迷於金閣之美,幻想在戰火中與金閣同歸於盡的壯美場面。然而戰爭的結束使這一願望永遠化為泡影,絕望之余,他毅然將金閣付諸一炬。本書集中體現了三島的所謂毀滅之美。
《金閣寺》中所編織的故事,也是從美丑的現實與觀念的相克中完成從認識到行為的飛躍的。施主的女兒愛溝口,並不是出於對溝口的同情,而是她有強烈的自尊心,無法接受自信心強的男性的求愛,就將有生理缺欠而自卑的溝口作為自己的愛的對象。也就是說,她將自己的自尊與求愛者的自負放在同一天平上,拒絕了愛情上所有的平衡,在美與丑的不平衡中相中了溝口這個結巴的「絕對的丑」,以為丑就是從其美的觀念中產生的。這說明作家將美看作是抽象性、觀念性的東西,美只有在虛幻中才能捕捉和把握,並據此重新編排自己的美的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