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山大學法學院自1999年開始主辦的學術叢書,設主題研討、論文、書評、爭鳴等欄目。本書稿為第12卷第2輯,收有論文《被害人諒解的實然與應然理解》(張莎白)、《國際法視野下的國家分離問題》(盧婧)、《明清之際法吏觀念的轉變以及能吏的出現》(朱珺)、《新熟人社會何以可能?》(蘇汶琪)等。
書稿收錄文章不限制篇幅、體裁和語種,不考慮作者身份和背景,看重思想原創、關注現實、觀點獨到、論證嚴密、問題意識強烈,重視學術水准和學術規范,一切從學術出發,是質量較高的學術論文集。
謝進傑,男,1978年12月生,現任中山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研究生導師。出版學術著作《最高法院研究》(與左衛民等合著,法律出版社,2004年),《刑事審判對象理論》(即出)《公正審判:歐洲刑事訴訟傳統與歐洲人權法院》(與朱奎彬合譯,即出)。
目錄
•人權革命:話語與實踐•
國際刑事法院與人權革命(沃倫•奧曼德)
支持抑或阻撓革命:美洲人權體系與拉丁美洲刑事訴訟程序改革(理查德•J•威爾遜)
阿拉伯世界的人權運動(吉爾•克里斯特爾)
人權話語在當代中國的憲法化(鄭瓊現)
現代通訊工具下的公民言論自由(丁春燕)
被害人諒解的實然與應然理解 (張莎白)
司法關系、復合依賴與人權保障功能——基於中國憲法第135條的分析(葉正國)
大學在人權運動中的關鍵角色(亨利•J.斯丹納)
•論文•
國際法視野下的國家分離問題(盧婧)
•評論•
明清之際法吏觀念的轉變以及能吏的出現(朱珺)
•爭鳴•
基層法院裁判過程中的「政策」解釋難題——以西北地區S省一起「退耕還林」案為例的分析(張榕/韓寶)
•閱讀經典•
新熟人社會何以可能?——兼評《無訟的世界:和解理性與新熟人社會》(蘇汶琪)
國際刑事法院與人權革命(沃倫•奧曼德)
支持抑或阻撓革命:美洲人權體系與拉丁美洲刑事訴訟程序改革(理查德•J•威爾遜)
阿拉伯世界的人權運動(吉爾•克里斯特爾)
人權話語在當代中國的憲法化(鄭瓊現)
現代通訊工具下的公民言論自由(丁春燕)
被害人諒解的實然與應然理解 (張莎白)
司法關系、復合依賴與人權保障功能——基於中國憲法第135條的分析(葉正國)
大學在人權運動中的關鍵角色(亨利•J.斯丹納)
•論文•
國際法視野下的國家分離問題(盧婧)
•評論•
明清之際法吏觀念的轉變以及能吏的出現(朱珺)
•爭鳴•
基層法院裁判過程中的「政策」解釋難題——以西北地區S省一起「退耕還林」案為例的分析(張榕/韓寶)
•閱讀經典•
新熟人社會何以可能?——兼評《無訟的世界:和解理性與新熟人社會》(蘇汶琪)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