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畢飛宇和學者張莉之間的一次深入而又敞開的對談,對談的主要內容是關於畢飛宇的創作經驗和閱讀歷史,是畢飛宇創作歷程的口述史,也是他對於創作經驗的貼心分享,其中關於作家閱讀史的回顧,也向讀者展示了一個蘇北少年成長為著名作家由來。
畢飛宇的文字始終關注人,關注人和他所處的社會的緊張關系,關注人的疼痛,關注這個社會的病痛,這個幾乎可以說從五四以來的一個經典命題,畢飛宇在他的創作中,給予了新時期的承擔和回應。
《牙齒是檢驗真理的第二標准》這本關於文學的對談,可以看到畢飛宇的創作怎樣從他有目的、有意識、有方法的堅守中一步一步綻放、盛開。它向讀者展示了一個異常坦誠和親和的畢飛宇,在這樣互相激發的對談中,讀者常常會遇見言辭和思想彼此照亮的美妙時刻。
畢飛宇,生於1964年,江蘇興化人,現為南京大學教授。
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小說創作,著有《畢飛宇文集》四卷(2003),《畢飛宇作品集》七卷(2009),代表作有短篇小說《哺乳期的女人》《地球上的王家庄》,中篇小說《青衣》《玉米》,長篇小說《平原》《推拿》。《哺乳期的女人》獲首屆魯迅文學獎,《玉米》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Three
Sisters》(《玉米》《玉秀》《玉秧》)獲英仕曼亞洲文學獎,《平原》獲法國《世界報》文學獎,《推拿》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作品有二十多個語種的譯本在海外發行。
序
對話,人生的另一個局面 (代序)
——畢飛宇
有人問我,在寫作之余,你最愛做的事情是什麼?我回答說,對話。我所說的對話不是聊天,不是一堆人,無主題、無目標地閑扯,那個是消磨時間。我喜歡兩個人就一個問題進行開放式的討論。從我走上文學創作道路的那一天起,這樣的對話就沒有離開過我。可以說,對話就是我人生的另一個局面。
去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決定給我出一套文集,其中有一本就是對話。出版社邀請了新銳批評家張莉女士,她專門來到南京,就在我們家樓下的那家咖啡館里,我們一口氣談了兩天。我要感謝張莉女士,為了這次對話,她做足了功課,她保證了這次對話的開放性與邏輯性,就在不久前,《現代快報》的一位記者告訴我,作家多神秘啊。
我告訴她,我不了解別的作家,但是,我一點也不神秘,相反,我渴望簡單,就像穆里尼奧所說的那樣,我是一本打開的書,一切都袒露無遺。我願意分享。是的,一個以寫小說為生的人,他的工作就是打開他自己。作家有可能神秘嗎?有,要麼寫不出來了,要麼從來都沒有寫過真正的文學。
我很享受與張莉女士之間的坦誠,我們的對話當然不是學術性的,但是,有學術的自我要求,那就是講史實、講依據、有邏輯。它是理性的。它沒有塑造自我或塑造他人的下流傾向,這是我和張莉女士都滿意的地方。
——畢飛宇
有人問我,在寫作之余,你最愛做的事情是什麼?我回答說,對話。我所說的對話不是聊天,不是一堆人,無主題、無目標地閑扯,那個是消磨時間。我喜歡兩個人就一個問題進行開放式的討論。從我走上文學創作道路的那一天起,這樣的對話就沒有離開過我。可以說,對話就是我人生的另一個局面。
去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決定給我出一套文集,其中有一本就是對話。出版社邀請了新銳批評家張莉女士,她專門來到南京,就在我們家樓下的那家咖啡館里,我們一口氣談了兩天。我要感謝張莉女士,為了這次對話,她做足了功課,她保證了這次對話的開放性與邏輯性,就在不久前,《現代快報》的一位記者告訴我,作家多神秘啊。
我告訴她,我不了解別的作家,但是,我一點也不神秘,相反,我渴望簡單,就像穆里尼奧所說的那樣,我是一本打開的書,一切都袒露無遺。我願意分享。是的,一個以寫小說為生的人,他的工作就是打開他自己。作家有可能神秘嗎?有,要麼寫不出來了,要麼從來都沒有寫過真正的文學。
我很享受與張莉女士之間的坦誠,我們的對話當然不是學術性的,但是,有學術的自我要求,那就是講史實、講依據、有邏輯。它是理性的。它沒有塑造自我或塑造他人的下流傾向,這是我和張莉女士都滿意的地方。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