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以來,西方稱它為上帝;法國大革命之后,「絕對」以「民族」的形式,然后以「階級」或「種族」的形式被帶到塵世。今天,在這些宗教和政治的形式中仍然不想放棄「絕對」的人還有很多。
近代三位偉大的詩人王爾德、里爾克、茨維塔耶娃把「絕對」置於他們人生的中心。他們不僅僅滿足於創作出令人難忘的藝術作品,他們更要以他們本身的生命去達至唯美和完美。然而,這導致了悲劇性的后果,為什麼呢?
托多羅夫通過閱讀王爾德、里爾克、茨維塔耶娃生前和友人的通信,梳理他們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探尋「絕對」的生命軌跡,對詩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提出深刻的質詢。三位詩人力圖達到無限與崇高,他們的道路各不相同,卻都以悲劇告終:王爾德墮落,里爾克抑郁,茨維塔耶娃自殺。他們的絕對追求成就了深刻完美的作品,但他們具體有限的人生卻充滿辛酸與不幸。托多羅夫在力求理解詩人命運、為我們全面展現他們形象的同時,也對生活的藝術作了一番思索。作者試圖激發我們去思考:在有限的、相對的世界里,一個美麗又感覺豐富的生命其意義何在?
茨維坦·托多羅夫(Tzvetan Todorov, 1939—),出生於保加利亞的索菲亞,1963年移居法國。自1968年起成為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NRS)研究員。托多羅夫是結構主義文學批評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敘事學理論的主要奠基者,其論著涉及文學理論、思想史以及文化現象分析等諸多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