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了許地山在逝世前一年於《大公報》連載的13篇議論文章,涵蓋文物、語文等領域。
主要論述儒、儒學、儒家思想的關系;醫學與圖騰崇拜的關系、古代婦女的生活狀況及其社會地位等問題。
文物部分既有對器物、制度等的考證,對禮俗的議論,也有對香港考古工作的記述。
語文部分除《國粹與國學》這篇文章外,主要討論的是漢字改革問題。
則提出了作者對「國粹」的定義,並討論了國學的價值和路向等問題。
許地山(1894-1941),名贊堃,字地山,台灣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幼年隨家人返回大陸,后在廣州讀書多年。1917年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畢業后留校任教。1921年與沈雁冰、葉聖陶、鄭振鐸等12人在北京發起文學研究會,創辦《小說月報》。1922年至1926年,先后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研究宗教史、比較宗教學、印度學等。畢業以后又去往印度,研究梵文及佛學。1927年回國,繼續在燕京大學教書,並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兼課。1935年去往香港大學任教。抗戰爆發后,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后終因勞累過度而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