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圖書館找到了記錄1789年以來所有普通人的傳記的百科全書,它與眾不同地「描述人物關系、遭際和風景——這些構成了人生的繁復細節」,這時「我」才獲知了去世的父親的全部真相……
如果說《達維多維奇之墓》是為「大清洗」隱秘的受害者們而建的紀念碑,《死亡百科全書》就是對該主題的延續和擴展——將歷史的受害者、無名者與消逝的過去記錄在案。正如作者所說「我需要一些證明,在我絕望的時候,證明父親的生命並非徒勞與虛空,證明終究還有人在記錄每一個生命、每一場痛苦、每一種生活,並賦予它們價值」。
丹尼洛·契斯自言承襲了母親將事實與傳說糅合在一起講故事的癖好,這在《死亡百科全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九篇微縮紀事有意混淆了神話、文獻與想象的邊界,看似互不關聯、風格迥異,卻有着共同的主題:死亡。
以虛無始,以毀滅終,古典神話中的毀滅還有着悲劇的慰藉,現代神話中的毀滅只剩下道德虛無的灰燼。契斯用文學回應了這個時代,他展示了仇恨與死亡的蔓延、歐洲社會的崩潰、人類歷史的災難,也表現了一個作家對人性的關懷。
丹尼洛·契斯,二十世紀南斯拉夫最重要的作家。契斯出生於南斯拉夫的蘇博蒂察市,「二戰」期間,他的父親在納粹集中營遇害,母親帶着他和姐姐逃難到黑山,直到戰爭結束才回到南斯拉夫。他在貝爾格萊德大學比較文學系畢業后開始文學生涯,作品有《花園,灰燼》《沙漏》《達維多維奇之墓》《死亡百科全書》等,曾獲得塞爾維亞NIN
文學獎、美國布魯諾·舒爾茨獎等諸多文學獎項,並被授予法國文學藝術騎士勛章。他的作品雖受到國際矚目,在本國出版時卻常引起奇特的騷動:《達維多維奇之墓》被誣蔑抄襲了索爾仁尼琴、喬伊斯、曼德爾施塔姆、博爾赫斯、梅德韋傑夫兄弟等作家,布羅茨基對此評論說:「一位作者若能在一本135頁的小說里模仿這麼多位風格迥異的作者,那麼怎樣贊美他都不為過。」他還稱揚契斯是「一位獨具風格的作家,他的作品幾乎重新定義了悲劇」。1979年,契斯僑居巴黎。1989年,他因肺癌去世,據傳他獲得當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呼聲很高,「他的辭世中斷了二十世紀下半葉全世界作家中最重要的文學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