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英子童稚的雙眼來展現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和悲歡離合。淡淡哀愁中的濃濃詩意,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讀者。「我是多麼的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本書具有極強的平民意識,滿含着懷舊的基調,它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着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恰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又近乎一幅簡約、素雅、的中國水墨;滿含人間煙火味,卻無半分名利心。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原籍台灣省苗栗縣。1918年3月18日生於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當時台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其父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長大。曾先后就讀於北京城南廠甸小學、北京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后任《世界日報》記者。主持《聯合報》副刊10年。提出了「純文學」的概念,提攜了大量台灣的文學青年。一生創作了多篇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集,其中小說《城南舊事》(1960年)最為著名。
目錄
林海音——永遠的英子
小說
城南舊事
婚姻的故事
金鯉魚的百襇裙
燭
瓊君
散文
竊讀記
虎坊橋
我的童玩
騎小驢兒上西山
家住書坊邊
北平漫筆
舊時三女子
黃昏對話
故鄉一日
教子無方
愛與牽手
同情與愛
寂寞之友
小說
城南舊事
婚姻的故事
金鯉魚的百襇裙
燭
瓊君
散文
竊讀記
虎坊橋
我的童玩
騎小驢兒上西山
家住書坊邊
北平漫筆
舊時三女子
黃昏對話
故鄉一日
教子無方
愛與牽手
同情與愛
寂寞之友
序
林海音——永遠的「英子」
大陸讀者對林海音的作品最熟悉莫過於《城南舊事》,它以兒童的口吻,透過富有正義感、童稚可愛的小姑娘——英子的眼睛,剪影地展現出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平的風土人情。它朴實地超越了童年的悲歡回憶,具有獨特的魅力和永恆的價值。
林海音原籍台灣苗栗。父親是客家人,母親是台北縣的閩南人。一九一八年陰歷三月十八,母親在日本大阪的回生病院生下了她。三歲時隨父母從日本返回台灣。之后,父親先到了北平,母女倆在苗栗和台北住了兩年。等父親安排好一切,小英子便同母親坐大輪船到天津而轉到北平。
難怪她把北京視為第二故鄉,她在這里住了二十六年,童年、少女,直到成為婦人,最美好的生命都在這里度過,像樹生了根一樣,快樂與悲哀、歡笑和哭泣,所有的感情都傾注在了這座古城。
大陸讀者對林海音的作品最熟悉莫過於《城南舊事》,它以兒童的口吻,透過富有正義感、童稚可愛的小姑娘——英子的眼睛,剪影地展現出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平的風土人情。它朴實地超越了童年的悲歡回憶,具有獨特的魅力和永恆的價值。
林海音原籍台灣苗栗。父親是客家人,母親是台北縣的閩南人。一九一八年陰歷三月十八,母親在日本大阪的回生病院生下了她。三歲時隨父母從日本返回台灣。之后,父親先到了北平,母女倆在苗栗和台北住了兩年。等父親安排好一切,小英子便同母親坐大輪船到天津而轉到北平。
難怪她把北京視為第二故鄉,她在這里住了二十六年,童年、少女,直到成為婦人,最美好的生命都在這里度過,像樹生了根一樣,快樂與悲哀、歡笑和哭泣,所有的感情都傾注在了這座古城。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