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包括:一、近代中國研究的史料與史學的通論與專論;二、各種類型史料的認識與應用的分說;三、各個具體研究領域、方面的史料與取法的探究。而治學方法的基本所在往往也是高明所由,所以良法必須學識功力兼備才能領會把握。
近代以來,分科治學,各種時髦方法,大都生成於域外,移諸禹內,難免具有統系卻格義附會,導致越有條理去事實真相越遠。一味面向后學新進的趨時橫通,更是猶如江湖術士的自欺欺人。要想立於不敗之地,還須恪守古訓,讀書為己,嚴格自律,以免治學則無知無畏,教書則誤人子弟。
桑兵,河北威縣人,生於廣西桂林,歷史學博士。歷任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現任中山大學逸仙學者講座教授。出版《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國學與漢學——近代中外學界交往錄》《孫中山的活動與思想》《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晚清民國的學人與學術》等專著。主編《近代中國的知識與制度轉型》及同名叢書、《清代稿鈔本》。合編《戴季陶集》《近代中國學術批評》《近代中國學術思想》《國學的歷史》《讀書法》。
目錄
緒論
一 兩種史法
二 學界江湖
三 系統與附會
四 為己與自律
第一章 近代中國研究的現狀與趨向
一 現狀與問題
二 胸有成竹與盲人摸象
第二章 晚近史料的邊際與史學
一 史料的類型與規模
二 史料繁多對史學的影響
三 史料的編輯出版與史學的擴展
第三章 治史的貫通與滯礙
一 治史不宜歸納,而要貫通
二 分科教學與治學的局限
三 放眼讀書與執簡馭繁
四 學術交流與評價的誤區陷阱
第四章 各類史料的解讀與運用
一 日記內外的歷史
二 函電解讀與歷史研究
三 歷史檔案的屬性及應用
四 報刊的史料價值
第五章 近代中國研究
一 用通史的眼光研治近代史
二 擴張辛亥革命史的史料與史學
三 超越發現時代的民國史研究
第六章 比較研究
一 近代中外思想的互動與比較
二 華洋變形的不同世界
三 中西文化關系的隱與顯
四 近代中國國字號事物的命運
第七章 學術的歷史
一 近代學術的清學糾結
二 分科的學史與分科的歷史
三 學術理路
四 學術批評
五 地域學術因緣
第八章 人物研究
一 人物研究的取法
二 材料與本事
第九章 教育史研究的觀念與取材
一 古今中外的「教」「育」
二 大學與近代中國
三 教育期刊與教育統計
第十章 女性研究
一 因緣與基礎
二 女性研究與近代中國
三 近代中國女性研究的觀念與實事
第十一章 「民族」與「邊疆」問題
一 中國民族、邊疆問題的觀念與實事
二 漢族與少數民族
三 邊疆與民族
四 中華民族是一個
五 外來理論概念的再調適
第十二章 本意與演化
一 理解本意尋繹演化
二 問題與主義
三 解釋一詞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四 法制史研究的比較與比附
征引文獻
人名索引
一 兩種史法
二 學界江湖
三 系統與附會
四 為己與自律
第一章 近代中國研究的現狀與趨向
一 現狀與問題
二 胸有成竹與盲人摸象
第二章 晚近史料的邊際與史學
一 史料的類型與規模
二 史料繁多對史學的影響
三 史料的編輯出版與史學的擴展
第三章 治史的貫通與滯礙
一 治史不宜歸納,而要貫通
二 分科教學與治學的局限
三 放眼讀書與執簡馭繁
四 學術交流與評價的誤區陷阱
第四章 各類史料的解讀與運用
一 日記內外的歷史
二 函電解讀與歷史研究
三 歷史檔案的屬性及應用
四 報刊的史料價值
第五章 近代中國研究
一 用通史的眼光研治近代史
二 擴張辛亥革命史的史料與史學
三 超越發現時代的民國史研究
第六章 比較研究
一 近代中外思想的互動與比較
二 華洋變形的不同世界
三 中西文化關系的隱與顯
四 近代中國國字號事物的命運
第七章 學術的歷史
一 近代學術的清學糾結
二 分科的學史與分科的歷史
三 學術理路
四 學術批評
五 地域學術因緣
第八章 人物研究
一 人物研究的取法
二 材料與本事
第九章 教育史研究的觀念與取材
一 古今中外的「教」「育」
二 大學與近代中國
三 教育期刊與教育統計
第十章 女性研究
一 因緣與基礎
二 女性研究與近代中國
三 近代中國女性研究的觀念與實事
第十一章 「民族」與「邊疆」問題
一 中國民族、邊疆問題的觀念與實事
二 漢族與少數民族
三 邊疆與民族
四 中華民族是一個
五 外來理論概念的再調適
第十二章 本意與演化
一 理解本意尋繹演化
二 問題與主義
三 解釋一詞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四 法制史研究的比較與比附
征引文獻
人名索引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