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推出的第一輯《溫故》, 「影像」專欄刊出了沈繼光先生自1980年代以來拍攝老北京、老物件的代表作近四十幅,並附文寫在「殘片圖本」之后,講述了作者多年拍攝的心路歷程和《鄉愁北京》、《物語三千》的成書過程。
本輯「特稿」專欄,沈志華《無奈的選擇:中蘇同盟建立的曲折過程》依據中國和蘇聯雙方的檔案文獻講述了自1943年共產國際解散,到1950年《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這中間六七年之間中共和蘇共關系的發展變化和中蘇同盟建立的曲折過程。
「記憶」專欄,《童年瑣憶》是七旬老人卜毅留下的回憶錄中的一部分,講述了民國時自己的童年回憶,生活在北京五世同堂的太祖家、南城富商外祖母家的經歷;王凡《我曾經「室友」:在「五七學校」與童小鵬伯伯相處的日子》回憶了曾任國務院副秘書長、周恩來總理辦公室主任的童小鵬「文革」期間在「五七學校」時的許多故事。
「人物」專欄,張功臣《鄒魯與女同盟會員的戀愛》以史料為基礎,梳理了國民黨元老鄒魯與其兩位同盟會出身的妻子許劍魂、梁定慧,還有早年追求對象黃扶庸、晚年伴侶趙淑嘉之間的往事;金聖華《歷史長河的彼端》結合父親的口述和相關史料,詳細回顧了抗戰期間在上海民華電影公司的創辦及其創業巨獻《孔夫子》拍攝過程中的種種細節;《從「無所不談」看晚年的林語堂》以林語堂自1965年2月起發表在專欄「無所不談」上的百余篇文章為主要材料,分析了晚年林語堂的政治態度、語言文字方面幽默風格的形成、對白話與文言之爭所持的見解、關於《紅樓夢》的論戰等問題。
「往事」專欄,徐義亨《戰時一所流亡大學的興衰》記錄了一所始於抗日戰爭、末於解放戰爭,十年間三易校名、播遷五地的「流亡大學」——蘇州學院的興衰過程;周冀生《我的大學:北京大學一個右派學生的二十二年》分「上篇:勞動教養在徽州」和「下篇:回鄉生產的歲月」詳盡回憶了自1957年被划為右派分子、被責令離校、強制勞動教養到1979年獲得平反,此間二十二年的坎坷經歷。
「文本」專欄刊出了1958年時任教於南京師范學院中文系的吳奔星教授被划為右派后的日記(1958.1—1958.8),從中可見那個時代知識分子身處特殊環境時的復雜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