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多國學者多年合作研討的結集,所收各論從東亞的視角出發,對有關「現代主義」的非歷史化敘述提出了質疑,並在具體考察漢字圈內「現代主義文學」與社會、政治、思想的歷史關聯同時,探索了把「現代主義」作為重審歷史的視點的可能性。
《重審現代主義--東亞視角或漢字圈的提問》各論分別選取東亞文化場域中具有代表性的「現代主義」文學現象作為討論對象,通過深入的個案分析,突破了比較文學領域單向度影響研究的模式,為重構區域文學史提示了新的方法。本書既有「重新定義現代主義」的理論探討,又有對具體文本的細致分析,是別具特色的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讀本。
王中忱,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從事比較文學和東亞近代文化史研究。
目錄
序論:對於中國而言,何謂現代主義?
——東亞的語境或漢字圈的視角林少陽王中忱
一、本書編者的問題意識
二、從「再現」概念看西方審美現代主義的固有語境
三、作為研究視點的美術史問題
四、排他性白話文運動與文學現代主義
五、漢字圈與現代主義:中日「新感覺派」的啟示
六、近現代中國的政治與批判現代主義:
現代性之欲迎還拒
七、結語:80年代以來的批判現代主義或先鋒派
文學藝術
第一部分 現代主義重審與
歷史性的回歸
一切以歷史的名義哈利·何路途尼安
東洋學言說、大陸探險記與現代主義詩歌的空間
表現
——以安西冬衛詩作中的政治地理學視線為中心王中忱
一、「坐着的旅行者」
二、安西詩作里的政治地理學構圖
三、書齋風景與同時代的地理學知識
四、對邊境、秘境的憧憬與恐懼。殉
重新定義「日本現代主義」
——在1930年代的世界語境中愛理思俊子
第二部分 殖民地·文學敘述·
被殖民的主體性
「保護」名義下的統治
——殖民主義的話語小森陽
一、兩個「保護法」
二、「開墾」名義下的侵略艘2
三、「滅亡」的話語
日本「民族·國家」的歷史再思考
——以殖民地文學為視角熊鷹
引言帝國的歷史與民族·國家的歷史
一、有關帝國日本的幾種敘述
二、帝國日本的不同殖民形態:台灣和「滿洲」
三、台灣和「滿洲」的殖民地身份和殖民文學
結語
殖民地的性別
——佐藤春夫台灣題材作品中的隱喻董炳月
一、「旅人」與「殖民地文學」的成立
二、「性別秩序」的隱喻性
三、「平等論」與「同化論」
四、結語
殖民地的旅行書寫
——以末廣重雄的((台灣記》為中心崔琦
一、「南進」呼聲中的《台灣記》與《南洋南支巡航記》
二、1916年「台灣勸業共進會」與末廣的殖民地之行
三、在蕃界「探險」與「旅行」之間
四、近代交通體系的形成與近代旅游觀光
五、在殖民地思考同化問題
殖民主義與語言
——中日戰爭以后日本帝國主義的語言政策及朝鮮文人的應對
方式金在滂
一、東亞比較文學的必要性
二、關於日語寫作的論爭
三、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主義語言政策
四、韓國文學家的應對方式
朝鮮的「南方」敘述與被殖民的主體性權明
一、殖民時期的朝鮮人對於日英雙語世界的內在反應
二、以民族志為主導模式的「南方」敘事
三、「老黑,我的寶貝兒」
——種族歧視的詩意化與帝國白日夢
四、朝鮮的焦慮與對南方的過度狂熱:
與中國和「原住民」的競爭
五、結論:殖民與后殖民視野中的本土與民族認同
第三部分左翼思潮·新感覺派幻想·
翻譯的政治性
1920_-1930年代日本文學中的馬克思主義
與現代主義島村輝
一、作為近代日本文學夢的馬克思主義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反戰運動與日本普羅文學
運動機關雜志《播種者》
三、1930年代日本左翼文學與現代主義文學中的
「機械」
四、劇毒和犯罪:作為敘述框架的偵探小說
五、實體和系數:「機械」的解構(代小結)
1930年代中國左翼文藝思想與現代主義鈴木將久
一、如何評價穆時英
二、瞿秋白的語言革命理論
三、胡風的理論建構
四、穆時英的回應
五、中國文學史上的1930年代
「一·二八事變」之后的日本幻想
——穆時英PIERROT論中村翠
前言
一、現代派與日本新興文學
二、現代派描寫的日本、日本女性
三、PIERROT與日本幻想
四、現代都市的《蝴蝶夫人》
五、與《空閑少佐》的比較
結論
翻譯主體的身份和語言問題
——以魯迅與梁實秋的翻譯論爭為中心董炳月
一、翻譯理論與政治性
二、「硬譯」轉譯·留學背景
三、翻譯美學的重建
第四部分漢字圈現代主義的文學實踐與
理論探討
書寫體的時空
——相對性理論與文學小森陽
一、「形式主義爭論」的再評價
二、漱石的《文學論》和橫光的《形式論》
三、索緒爾語言學和橫光的「文字」
四、西脅順三郎的詩論和橫光的「文字論」
五、外山卯三郎的詩論和橫光的「形式論」
六、外山卯三郎的「文字」時空論
七、文字的時空論和「數理物理學」
八、愛因斯坦的「統一場理論」和「形式論」
日本「新感覺派」文學:在殖民地都市里的轉向
——論橫光利一的《上海》王中忱
一、現代主義文學的越界之旅
二、從「上海」到《上海》
三、身份、認同與敘述的動力
四、共同體「正義」與歷史事件的文本化
五、語言「物質性」與「民族性」的糾結
1930年代東亞「白畫像」的構造和深層
——李箱詩歌文本與橫光利一的比較性研究蘭明
一、問題所在與主旨
二、殖民地表象的「備忘錄」:《三次角設計圖》與《上海》
三、朝鮮人的「死面」:《素榮為題》與《藍色大尉》
的沖突對決
四、原著版本與傳播途徑的考察
五、結語:兩難中尋找活路
中國「新感覺派」的誕生
——劉吶鷗對橫光利一作品的翻譯及模仿創作
謝惠貞
一、翻譯的必要和權威的借用
二、《色情文化》的選擇標准
三、「銀座描寫」的繼承
——劉吶鷗的《游戲》與橫光利一的《皮膚》
四、危險的女人和排除荒謬
五、小結
日本「新感覺派」橫光利一的文學形式論
一一漢字圈語境中的現代主義文學理論林少陽
緒論:現代日本批評譜系
一、橫光與詩學
二、橫光的批評理論與現代主義文學批評雜志《詩與詩論》
的關系
三、橫光的批評理論與言文一致(白話文)運動
四、橫光關於「內容」與「形式」的定義:超越形式/內容的
二元對立
五、橫光與無產階級文學
六、橫光所使用的「象征」概念的寓意
七、橫光的「內面形式」與漱石的「文學上的內容的形式」
八、橫光對於漱石「形式論」的評價
九、橫光的批評理論與漱石批評理論的不同
——東亞的語境或漢字圈的視角林少陽王中忱
一、本書編者的問題意識
二、從「再現」概念看西方審美現代主義的固有語境
三、作為研究視點的美術史問題
四、排他性白話文運動與文學現代主義
五、漢字圈與現代主義:中日「新感覺派」的啟示
六、近現代中國的政治與批判現代主義:
現代性之欲迎還拒
七、結語:80年代以來的批判現代主義或先鋒派
文學藝術
第一部分 現代主義重審與
歷史性的回歸
一切以歷史的名義哈利·何路途尼安
東洋學言說、大陸探險記與現代主義詩歌的空間
表現
——以安西冬衛詩作中的政治地理學視線為中心王中忱
一、「坐着的旅行者」
二、安西詩作里的政治地理學構圖
三、書齋風景與同時代的地理學知識
四、對邊境、秘境的憧憬與恐懼。殉
重新定義「日本現代主義」
——在1930年代的世界語境中愛理思俊子
第二部分 殖民地·文學敘述·
被殖民的主體性
「保護」名義下的統治
——殖民主義的話語小森陽
一、兩個「保護法」
二、「開墾」名義下的侵略艘2
三、「滅亡」的話語
日本「民族·國家」的歷史再思考
——以殖民地文學為視角熊鷹
引言帝國的歷史與民族·國家的歷史
一、有關帝國日本的幾種敘述
二、帝國日本的不同殖民形態:台灣和「滿洲」
三、台灣和「滿洲」的殖民地身份和殖民文學
結語
殖民地的性別
——佐藤春夫台灣題材作品中的隱喻董炳月
一、「旅人」與「殖民地文學」的成立
二、「性別秩序」的隱喻性
三、「平等論」與「同化論」
四、結語
殖民地的旅行書寫
——以末廣重雄的((台灣記》為中心崔琦
一、「南進」呼聲中的《台灣記》與《南洋南支巡航記》
二、1916年「台灣勸業共進會」與末廣的殖民地之行
三、在蕃界「探險」與「旅行」之間
四、近代交通體系的形成與近代旅游觀光
五、在殖民地思考同化問題
殖民主義與語言
——中日戰爭以后日本帝國主義的語言政策及朝鮮文人的應對
方式金在滂
一、東亞比較文學的必要性
二、關於日語寫作的論爭
三、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主義語言政策
四、韓國文學家的應對方式
朝鮮的「南方」敘述與被殖民的主體性權明
一、殖民時期的朝鮮人對於日英雙語世界的內在反應
二、以民族志為主導模式的「南方」敘事
三、「老黑,我的寶貝兒」
——種族歧視的詩意化與帝國白日夢
四、朝鮮的焦慮與對南方的過度狂熱:
與中國和「原住民」的競爭
五、結論:殖民與后殖民視野中的本土與民族認同
第三部分左翼思潮·新感覺派幻想·
翻譯的政治性
1920_-1930年代日本文學中的馬克思主義
與現代主義島村輝
一、作為近代日本文學夢的馬克思主義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反戰運動與日本普羅文學
運動機關雜志《播種者》
三、1930年代日本左翼文學與現代主義文學中的
「機械」
四、劇毒和犯罪:作為敘述框架的偵探小說
五、實體和系數:「機械」的解構(代小結)
1930年代中國左翼文藝思想與現代主義鈴木將久
一、如何評價穆時英
二、瞿秋白的語言革命理論
三、胡風的理論建構
四、穆時英的回應
五、中國文學史上的1930年代
「一·二八事變」之后的日本幻想
——穆時英PIERROT論中村翠
前言
一、現代派與日本新興文學
二、現代派描寫的日本、日本女性
三、PIERROT與日本幻想
四、現代都市的《蝴蝶夫人》
五、與《空閑少佐》的比較
結論
翻譯主體的身份和語言問題
——以魯迅與梁實秋的翻譯論爭為中心董炳月
一、翻譯理論與政治性
二、「硬譯」轉譯·留學背景
三、翻譯美學的重建
第四部分漢字圈現代主義的文學實踐與
理論探討
書寫體的時空
——相對性理論與文學小森陽
一、「形式主義爭論」的再評價
二、漱石的《文學論》和橫光的《形式論》
三、索緒爾語言學和橫光的「文字」
四、西脅順三郎的詩論和橫光的「文字論」
五、外山卯三郎的詩論和橫光的「形式論」
六、外山卯三郎的「文字」時空論
七、文字的時空論和「數理物理學」
八、愛因斯坦的「統一場理論」和「形式論」
日本「新感覺派」文學:在殖民地都市里的轉向
——論橫光利一的《上海》王中忱
一、現代主義文學的越界之旅
二、從「上海」到《上海》
三、身份、認同與敘述的動力
四、共同體「正義」與歷史事件的文本化
五、語言「物質性」與「民族性」的糾結
1930年代東亞「白畫像」的構造和深層
——李箱詩歌文本與橫光利一的比較性研究蘭明
一、問題所在與主旨
二、殖民地表象的「備忘錄」:《三次角設計圖》與《上海》
三、朝鮮人的「死面」:《素榮為題》與《藍色大尉》
的沖突對決
四、原著版本與傳播途徑的考察
五、結語:兩難中尋找活路
中國「新感覺派」的誕生
——劉吶鷗對橫光利一作品的翻譯及模仿創作
謝惠貞
一、翻譯的必要和權威的借用
二、《色情文化》的選擇標准
三、「銀座描寫」的繼承
——劉吶鷗的《游戲》與橫光利一的《皮膚》
四、危險的女人和排除荒謬
五、小結
日本「新感覺派」橫光利一的文學形式論
一一漢字圈語境中的現代主義文學理論林少陽
緒論:現代日本批評譜系
一、橫光與詩學
二、橫光的批評理論與現代主義文學批評雜志《詩與詩論》
的關系
三、橫光的批評理論與言文一致(白話文)運動
四、橫光關於「內容」與「形式」的定義:超越形式/內容的
二元對立
五、橫光與無產階級文學
六、橫光所使用的「象征」概念的寓意
七、橫光的「內面形式」與漱石的「文學上的內容的形式」
八、橫光對於漱石「形式論」的評價
九、橫光的批評理論與漱石批評理論的不同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