陴的原義為古代豎立在宮、廟門前用以識日影的石頭,其在書法上的意義是指刻有文字的石碑,故又稱碑刻;帖的原義是寫在絲織物上的標簽,其在書法上的意義則是書寫、摹刻、椎拓在縑素、紙品上的文字,兩者的意義是截然不同的。
碑帖並稱,則是指石刻、木刻文字的拓本或印本。但實際上,甲骨殘片、鍾鼎銘文、秦磚漢瓦、流沙墜簡、六朝造像、唐人寫經,亦屬於廣義碑帖的范疇。
自結繩畫卦,演為書契,垂緒秦漢,津逮晉魏,鍾王稱雄,唐代中興,名家輩出,流派紛呈,在中華文明史上留下了浩如煙海的碑帖。成形之書,始於三代,盛於漢魏,而后演變萬代,枝葉紛繁,書體有甲骨金文、篆籀隸分、章草楷行、圖籍汗漫,不勝枚舉。我們從中選取流傳有緒的名碑名帖,以飧讀者。
路振平,擅長行書,所作兼取篆、隸之古朴疏宕與魏碑之凝重俊美,結體匠意經營,用筆富有變化。作品入選「全國第二屆書法展覽「、全國十省市「長江頌「書法展覽、北京湖南書法聯展以及湖南省歷屆書法展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