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論創新與實踐應用為導向,在對大學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兩個概念進行界定的基礎上,結合已有研究,對大學治理的本原性質、治理要義與治理邊界問題進行了探討。在此之上,以大學治理中的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為着眼點,對德國、英國、日本以及美國等典型國家大學治理制度進行了比較制度分析。依據上述研究,進一步將視角置於中國大學治理問題,實證分析了中國大學治理中的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之間的匹配關系及其對大學績效的影響,探究了中國大學治理制度優化的理念、路徑、制度保障以及包括校長、教師、校友、學生等在內的利益相關者行為應如何轉變等問題。
《大學治理(華章學術精品)》不但有助於從事高等教育的教學與科研的廣大學者、大學校長和政府等對大學治理問題進行深入思考,而且對相關專業的研究生、本科生的學習也必將有所助益。
李維安,管理學博士、經濟學博士,現任東北財經大學校長、南開大學中國公司治理研究院院長。
目錄
第1章 導論
1.1 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義
1.2 核心概念界定: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
1.2.1 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學術」定義:中外差異
1.2.2 中國大學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實踐:歷史的視角
1.2.3 中國語境下的大學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范疇
1.3 文獻述評
1.3.1 誰來治理——大學治理中的治理主體問題研究
1.3.2 怎樣治理——大學治理結構與模式問題研究
1.3.3 治理要因——大學治理的影響因素研究
1.3.4 大學治理中的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及其關系問題研究
1.3.5 綜合性評論
1.4 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創新之處
第2章 大學治理:本原性質與治理要義
2.1 大學本質:融學術性與契約性為一體的一組契約聯合網絡
2.1.1 大學本質的解析
2.1.2 大學、市場和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異質共生與互補」
2.2 大學目標的實現:基於「學術性」的履約過程
2.2.1 大學的利益相關者及其締約類型
2.2.2 締約者目的與大學目標
2.3 大學治理的本原性質與大學治理要義
2.3.1 大學治理的本原性質:基於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利益相關者博弈均衡的概要表征
2.3.2 大學治理要義:基於決策權的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匹配
2.4 大學治理邊界:權力邊界與物理邊界
2.4.1 大學治理的權力邊界:橫向治理邊界與縱向治理邊界
2.4.2 大學治理的物理邊界
第3章 國外大學治理的比較制度分析
3.1 比較制度分析的制度觀及其關注的焦點
3.1.1 制度觀:共有信念、均衡的概要表征和博弈的內生規則
3.1.2 關注的焦點:制度演進過程中的共時性與歷時性問題
3.2 大學治理制度的生成與演進:一制多式與路徑分叉
3.2.1 德國大學治理制度的源流考察及創新發展
3.2.2 英國大學治理制度的源流考察及創新發展
3.2.3 日本大學治理制度的源流考察及創新發展
3.2.4 美國大學治理制度的源流考察及創新發展
3.3 大學治理比較制度分析的經驗與啟示
3.3.1 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匹配是大學治理的主題
3.3.2 大學治理制度選擇:多元化因素的影響
3.3.3 大學治理制度形成的機理:大學、市場、社會的互動
3.3.4 大學治理制度的變遷:驅動因素與約束條件的共同作用
3.3.5 大學治理制度變遷的原理:正當性、互補性與價值創造性
第4章 中國大學治理: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運行及匹配
4.1 中國大學治理制度的源流及創新發展
4.1.1 戊戌變法與近代大學初創:政府權力衍生的行政權力主導
4.1.2 辛亥革命后民主思潮的興起:學術權力正式走到前台
4.1.3 計划經濟狀態下的大學治理:學術權力陷入「真空」
4.1.4 轉型背景中的大學制度創新:行政權力主導下的學術權力初顯
4.2 中國大學治理中的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關系實證研究
4.2.1 中國情境下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關系研究假設
4.2.2 研究變量界定
4.2.3 數據來源與樣本特征
4.2.4 模型構建與假設驗證
4.3 中國大學治理生態:現狀及歸因分析
4.3.1 中國大學治理現狀:來自實踐的證據
4.3.2 中國大學治理政學匹配失衡歸因分析
第5章 中國大學治理制度優化:理念、路徑與制度保障
5.1 大學治理理念:制度設計的前提
5.1.1 注重「治理的民主性」:治理權分享
5.1.2 注重「治理的頂層設計」:厘清治理和管理的邊界
5.1.3 注重「治理的’疏’’統’並舉」:軟權力與硬權力的結合
5.2 大學治理范式:關鍵利益相關者治理
5.2.1 大學治理價值取向的嬗變:從「單邊治理」到「多元治理」
5.2.2 大學治理機制構建:秉承關鍵利益相關者治理觀
5.3 大學治理制度優化路徑:行政型治理向學術型治理轉型
5.3.1 大學自治:學術型治理的要件
5.3.2 學術自由:學術型治理關鍵
5.3.3 大學治理機制重構:實現治理轉型的制度基礎
5.4 大學治理制度設計:制度優化的保障
5.4.1 大學章程:大學的「治理憲法」
5.4.2 大學治理的問責機制:規范大學行為的基礎
5.4.3 大學治理原則:改革實踐的呼喚
5.5 大學的分層治理: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差異化匹配
5.5.1 「一類大學」: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兼顧的權力模式
5.5.2 「二類大學」:以學術權力為主,行政權力為輔的權力模式
5.5.3 「三類大學」:以行政權力為主,學術權力為輔的權力模式
5.5.4 大學分層治理的基本理念
5.6 中介組織治理:區域大學聯盟的設立與運作機制
5.6.1 區域大學聯盟的設立
5.6.2 區域大學聯盟的運作機制
第6章 中國大學治理中的利益相關者行為轉變:由「慣例行為」到「合理行為」
6.1 政府:由「過度政府」到「有限政府」
6.1.1 「過度政府」的根源:戰略互補與路徑依賴
6.1.2 「有限政府」的關鍵:政府的「為」與「不為」
6.2 校長:由「官本位」到「學術本位」
6.2.1 校長「官本位」行為探源:資源依賴與權力依賴
6.2.2 校長回歸「學術本位」行為的方式:大學校長蛻變為教育家
6.3 教師:由「行政本位」到「學術本位」
6.3.1 教師「行政本位」行為歸因:文化基因、制度錯位與利益驅動
6.3.2 教師「學術本位」回歸的范式:學術評價機制的轉換
6.4 校友:由「黯默關注」到「積極治理」
6.4.1 校友「黯默關注」的因緣:參與機制的缺失
6.4.2 校友「積極治理」途徑:關系治理
6.5 學生:由「被動治理」到「主動治理」
6.5.1 學生緣何「被動治理」:權益制約
6.5.2 學生如何「主動治理」:大學管理者理念與學生參與理念雙重轉變
參考文獻
1.1 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義
1.2 核心概念界定: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
1.2.1 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學術」定義:中外差異
1.2.2 中國大學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實踐:歷史的視角
1.2.3 中國語境下的大學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范疇
1.3 文獻述評
1.3.1 誰來治理——大學治理中的治理主體問題研究
1.3.2 怎樣治理——大學治理結構與模式問題研究
1.3.3 治理要因——大學治理的影響因素研究
1.3.4 大學治理中的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及其關系問題研究
1.3.5 綜合性評論
1.4 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創新之處
第2章 大學治理:本原性質與治理要義
2.1 大學本質:融學術性與契約性為一體的一組契約聯合網絡
2.1.1 大學本質的解析
2.1.2 大學、市場和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異質共生與互補」
2.2 大學目標的實現:基於「學術性」的履約過程
2.2.1 大學的利益相關者及其締約類型
2.2.2 締約者目的與大學目標
2.3 大學治理的本原性質與大學治理要義
2.3.1 大學治理的本原性質:基於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利益相關者博弈均衡的概要表征
2.3.2 大學治理要義:基於決策權的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匹配
2.4 大學治理邊界:權力邊界與物理邊界
2.4.1 大學治理的權力邊界:橫向治理邊界與縱向治理邊界
2.4.2 大學治理的物理邊界
第3章 國外大學治理的比較制度分析
3.1 比較制度分析的制度觀及其關注的焦點
3.1.1 制度觀:共有信念、均衡的概要表征和博弈的內生規則
3.1.2 關注的焦點:制度演進過程中的共時性與歷時性問題
3.2 大學治理制度的生成與演進:一制多式與路徑分叉
3.2.1 德國大學治理制度的源流考察及創新發展
3.2.2 英國大學治理制度的源流考察及創新發展
3.2.3 日本大學治理制度的源流考察及創新發展
3.2.4 美國大學治理制度的源流考察及創新發展
3.3 大學治理比較制度分析的經驗與啟示
3.3.1 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匹配是大學治理的主題
3.3.2 大學治理制度選擇:多元化因素的影響
3.3.3 大學治理制度形成的機理:大學、市場、社會的互動
3.3.4 大學治理制度的變遷:驅動因素與約束條件的共同作用
3.3.5 大學治理制度變遷的原理:正當性、互補性與價值創造性
第4章 中國大學治理: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運行及匹配
4.1 中國大學治理制度的源流及創新發展
4.1.1 戊戌變法與近代大學初創:政府權力衍生的行政權力主導
4.1.2 辛亥革命后民主思潮的興起:學術權力正式走到前台
4.1.3 計划經濟狀態下的大學治理:學術權力陷入「真空」
4.1.4 轉型背景中的大學制度創新:行政權力主導下的學術權力初顯
4.2 中國大學治理中的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關系實證研究
4.2.1 中國情境下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關系研究假設
4.2.2 研究變量界定
4.2.3 數據來源與樣本特征
4.2.4 模型構建與假設驗證
4.3 中國大學治理生態:現狀及歸因分析
4.3.1 中國大學治理現狀:來自實踐的證據
4.3.2 中國大學治理政學匹配失衡歸因分析
第5章 中國大學治理制度優化:理念、路徑與制度保障
5.1 大學治理理念:制度設計的前提
5.1.1 注重「治理的民主性」:治理權分享
5.1.2 注重「治理的頂層設計」:厘清治理和管理的邊界
5.1.3 注重「治理的’疏’’統’並舉」:軟權力與硬權力的結合
5.2 大學治理范式:關鍵利益相關者治理
5.2.1 大學治理價值取向的嬗變:從「單邊治理」到「多元治理」
5.2.2 大學治理機制構建:秉承關鍵利益相關者治理觀
5.3 大學治理制度優化路徑:行政型治理向學術型治理轉型
5.3.1 大學自治:學術型治理的要件
5.3.2 學術自由:學術型治理關鍵
5.3.3 大學治理機制重構:實現治理轉型的制度基礎
5.4 大學治理制度設計:制度優化的保障
5.4.1 大學章程:大學的「治理憲法」
5.4.2 大學治理的問責機制:規范大學行為的基礎
5.4.3 大學治理原則:改革實踐的呼喚
5.5 大學的分層治理: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差異化匹配
5.5.1 「一類大學」: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兼顧的權力模式
5.5.2 「二類大學」:以學術權力為主,行政權力為輔的權力模式
5.5.3 「三類大學」:以行政權力為主,學術權力為輔的權力模式
5.5.4 大學分層治理的基本理念
5.6 中介組織治理:區域大學聯盟的設立與運作機制
5.6.1 區域大學聯盟的設立
5.6.2 區域大學聯盟的運作機制
第6章 中國大學治理中的利益相關者行為轉變:由「慣例行為」到「合理行為」
6.1 政府:由「過度政府」到「有限政府」
6.1.1 「過度政府」的根源:戰略互補與路徑依賴
6.1.2 「有限政府」的關鍵:政府的「為」與「不為」
6.2 校長:由「官本位」到「學術本位」
6.2.1 校長「官本位」行為探源:資源依賴與權力依賴
6.2.2 校長回歸「學術本位」行為的方式:大學校長蛻變為教育家
6.3 教師:由「行政本位」到「學術本位」
6.3.1 教師「行政本位」行為歸因:文化基因、制度錯位與利益驅動
6.3.2 教師「學術本位」回歸的范式:學術評價機制的轉換
6.4 校友:由「黯默關注」到「積極治理」
6.4.1 校友「黯默關注」的因緣:參與機制的缺失
6.4.2 校友「積極治理」途徑:關系治理
6.5 學生:由「被動治理」到「主動治理」
6.5.1 學生緣何「被動治理」:權益制約
6.5.2 學生如何「主動治理」:大學管理者理念與學生參與理念雙重轉變
參考文獻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