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標志性的文化符號,海子的詩歌風格、詩學抱負、詩人氣質無疑是80年代文化精神極富癥候性的呈現,此外,由于“詩人之死”在90年代以來的“文化共用空間”里不斷地彰顯出它強有力的後制效應,海子為人為詩的精神維度得到強調並被夸大,在幻影幢幢的“文化鏡城”中,想象“海子”自然成為想象“80年代”的一種方式。
《海子,一個80年代文學鏡像的生成》在對海子其人、其詩及其評價史的“再解讀”中,精心呈現了在想象“80年代”的“潮流”中,“海子”如何成為由知識精英、消費大眾、主流媒體、青年學生?
身處邊緣且不斷逆“流”而上的“地下”歌手等90年代以來“文化共用空間”的享有者聯手打造的一個品牌鏡像,進而指出這恰是想象主體現實焦慮的一種映現。
趙暉,女,文學博士,200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現供職于某雜志社。博士學位論文《海子,一個“80年代”鏡像的生成》獲“2009年北京市優秀博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