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錄的二十余篇文章以「法治」為主線,從一個法律文化學者的視角觀察法律對社會生活諸多領域的滲透及其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作用的改變,對中國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種種法律現象及制度問題作出了多方面考察與研究,不僅闡發了現實行為、事件和制度的內在關聯,同時對法治在當代中國的含義和意義,它與中國社會的內在關聯,以及它所面臨的問題和前景提出了深刻的反思:真正有意義的問題並不是中國有沒有法律,而是名之為法律的那套規則、程序、制度和實踐,在現實中如何呈現並且發揮作用?法律如何被認識和界定?它們是怎樣制定出來的?又是如何被運用的?法律對社會有何影響?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什麼樣的功效?它在行為人心中引起什麼樣的想象和反響?在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遷和政治演進過程中又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簡言之,在今天的中國社會和中國人的經驗里,法律何為?在中國法治化建設的進程中,法律人何為?
梁治平,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其主要著作包括《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法辨》、《清代習慣法:社會與國家》、《在邊緣處思考》等。
目錄
自序
轉型時期的法律與社會公正
鄉土社會中的法律與秩序
法治:社會轉型時期的制度建構
——對中國法律現代化運動的一個內在觀察
「民間」,「民間社會」和Civil Society
——Civil Society概念再檢討
申冤與維權
——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建構法治秩序
被收容者之死
——當代中國身份政治的困境與出路
名譽權與言論自由:宣科案中的是非與輕重
立法何為?
——對《勞動合同法》的幾點觀察
在中國,法律是什麼?
關於「進步」觀念的幾點思考
規范化與本土化:當代中國社會科學發展面臨的雙重挑戰
法治進程中的知識轉變
「一國兩制」與中國的憲政制度建設
誰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特色的法治:是什麼,為什麼,以及如何可能?
再續傳統,重拾法的公共性
——以中國當代公益法運動的興起為例
走出「名義法治」的困境
答法學院同學20問
大學、學人與學科
——對「外國法制史」學科發展的幾點思考
整體法學與具有規范和證成意義的歷史
——《法律與宗教》增訂版譯者前言
《法治十年觀察》自序
學術簡述(代跋)
致謝
轉型時期的法律與社會公正
鄉土社會中的法律與秩序
法治:社會轉型時期的制度建構
——對中國法律現代化運動的一個內在觀察
「民間」,「民間社會」和Civil Society
——Civil Society概念再檢討
申冤與維權
——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建構法治秩序
被收容者之死
——當代中國身份政治的困境與出路
名譽權與言論自由:宣科案中的是非與輕重
立法何為?
——對《勞動合同法》的幾點觀察
在中國,法律是什麼?
關於「進步」觀念的幾點思考
規范化與本土化:當代中國社會科學發展面臨的雙重挑戰
法治進程中的知識轉變
「一國兩制」與中國的憲政制度建設
誰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特色的法治:是什麼,為什麼,以及如何可能?
再續傳統,重拾法的公共性
——以中國當代公益法運動的興起為例
走出「名義法治」的困境
答法學院同學20問
大學、學人與學科
——對「外國法制史」學科發展的幾點思考
整體法學與具有規范和證成意義的歷史
——《法律與宗教》增訂版譯者前言
《法治十年觀察》自序
學術簡述(代跋)
致謝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