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作為商品廣告的月份牌來到上海,30年後,月份牌蔚為風尚,成為上海人家家必有的裝飾。俏麗大方的女子,健康活潑的兒童,異國風情的家居布置,舶來或仿制舶來的商品……衣食住行、休閑娛樂、婚姻家庭,月份牌制造了一個溫馨、西化、新派的世界。
月份牌作為中國傳統年畫的一個分支,最初因用擦筆淡彩作畫、以近代印刷制版技術印成彩色畫片、附有日歷和廠商廣告而得名。這是一種基于西洋擦筆素描和水彩的混合畫法,畫家在確定人物輪廓後,用毛筆蘸上炭精粉擦出淡淡的體積感,然後罩上透明的水彩色。
1914年,這種擦筆水彩由來滬發展的安徽畫家鄭曼陀率先采用後,以類似平光照片的“甜、糯、嗲、嫩”特色,迅速取代了勾線設色的舊畫法,成為月份牌年畫的技法主流。
1930年代,杭英創作的一批時尚女性標志著月份牌畫在技法和藝術風格上的全面成熟。這一時期除了以杭樨英為主的“樨英畫室”以外,還出現了謝之光、金梅生、胡伯翔等著名月份牌畫家,參與創作月份牌作品的有300多人,月份牌作品不但數量巨大,影響甚廣,幾乎遍及全國,是月份牌繪畫的黃金時期。
月份牌畫最初以廣告畫的形式出現,經過發展,逐漸擺脫了廣告的束縛,形成一獨立的畫種,成為早期大眾藝術的組成部分,融人了上海當時的流行時尚與生活方式。直到今天,不少人還熱衷于收藏月份牌,認為它是當年老上海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