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金屬鑄幣誕生于春秋時期,發展于戰國時期,形成了布幣、刀幣、圜錢、蟻鼻錢和金版等流行區,品種很多,僅戰國錢幣已發現幾百種。隨著秦滅六國一統天下,方孔圓錢成為中國鑄幣的基本形制,又持續流傳了兩千多年。
《東周錢幣鑒藏知識問答》分“東周錢幣基礎知識”和“東周典型錢幣銘文鑒賞”兩部分,用180個問答介紹東周錢幣。作者劉飛燕、段穎龍運用考古資料、器型對比、歷史文獻和古文字學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春秋錢幣的原型作了探討,提出錢幣源于契券的新觀點;並認為始于商代的貝幣不是貨幣,其實是以朋為計數單位的“價簽”。春秋中期集市貿易方式發生變化,導致錢幣出現。
由于東周時期文字寫法尚未定型,一個字有多種寫法;加之各國書體也不盡相同,而鑄錢時又因工藝而有省筆、異形、拆分、反書、傳形等,使錢文異常難認。《東周錢幣鑒藏知識問答》對東周錢文進行了考釋,為讀者正確釋讀,提供了有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