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十二條屏,篆文263字(不含重文6字),行書款46字,每屏高132.5厘米,寬30.2厘米,現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此作寫于1917年春,是年吳昌碩74歲,正是他“七八十歲更恣肆爛漫、獨步一時”之際的代表作,是體力、精力和對書法的認識、體驗、表達處于最佳結合點的作品,是吳昌碩藝術生涯最恢宏大度的巔峰之作。
正如他在作品款識中對鄧石如的贊譽一樣,是作用筆“剛柔兼施,虛實並到”,中鋒用筆而能于平實中見郁勃飛動。同時,結字以小篆、石鼓文為體格,參入甲金篆隸的部首寫法,參入楷書左低右高的結體,以郁勃飛動之氣一以貫之。
章法平中見奇,端莊大氣、典正恢弘。歐鍵汶編著的《吳昌碩心經(篆書)》是通往大篆學習的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