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一五九二—一六五二),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字覺斯,號嵩樵,又號痴庵,別署煙譚漁叟。幼時家境十分貧寒。明天啟二年中進士,匯擢禮部尚書。王鐸身逢亂世,仕途多變,一六四四年李白成攻克北京,明崇禎帝自縊于景山。從此王鐸由明朝舊臣變為清廷新貴,在以氣節自持的明代遺民眼中是被鄙夷的貳臣,因此,他始終抑不樂。入清之後,王鐸做了八年的官,于順治九年病逝故里。
為了擺脫官場的桎梏,王鐸將更多的時間傾心于藝術思考與創作。王鐸博學好古,詩文書畫皆有成就,尤其書法獨具特色,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王鐸書法以『三土』為宗,卻常常將他們的法帖變化臨之,一反溫文爾雅的魏晉風度,創造出具有強烈個性、痛快淋濰的藝術風格。他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那霸悍雄強的氣勢,扛山舉鼎的筆力是數百年來無與抗行的。戴明皋在《王鐸草書詩卷跋》中說︰『元章(米芾)狂草尤講法,覺斯則全講勢,魏晉之風軌掃地矣,然風檣陣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趙、董輩所能及也。』
王鐸喜書超長的巨篇條幅與手卷,本冊所選其《草書五言律詩》手卷,章法上以茂密取勝,結字則俯仰翻側,欹斜反正,跌宕起伏,大小疏密,相映成趣,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