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一六○七——一六八四),初名鼎臣,字青竹,後改名山,字青主,別號很多,有真山、僑山、朱衣道人等。陽曲(今山西太原)人。
傅山是清初著名的學者,涉獵極廣。同時代人評價他『學究天人、道兼仙釋』『博極群書、時稱學海』。不僅如此,傅山還精通醫術,尤其擅長婦科。康熙十八年,朝廷開博學鴻詞科,傅山被當地官員舉薦,但他藉口有病,堅辭不赴。當地官員將他硬抬往北京,最終在北京近郊因傅山堅決不入城而只得作罷,體現了傅山的錚錚傲骨。
傅山一生最為人所稱道的還是他的書法藝術。與同一時代的王鐸相同,在書法實踐上,傅山也是以狂放的草書為最高成就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傅山對傳統技法的研究深度難以與王鐸等同時代書家相提並論。可以說,傅山在掌握了書法的基本技法後,便進入了出以己意的自覺創作。傅山的書法以強烈的人格感染力和橫掃千軍的氣勢掩蓋了技法上的不足。傅山的書法注重個性的渲泄,肆意揮灑,氣勢磅磷,不受任何成法制約,這也體現了他提出的『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的審美標準。
傅山性格剛烈,極具氣節,如他評價趙孟 雲『薄其人,遂惡其書』。就是因為他認為趙孟 降元失節。所以我們認為,傅山對書法的理解首先是建立在人格之上的,而他在教育兒孫書法時拾馮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也體現了他的這種以人格為上的評定標準。
《行草五言古詩卷》,縱二五點四 米,橫三三六點八 米,雖為小字,但氣勢雄強,用筆生動流暢,不斤斤拘泥于細節;結字多變,是傅山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