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菩薩與民間信仰

四大菩薩與民間信仰
定價:360
NT $ 313
 

內容簡介

“民間信仰與中國社會研究”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是一個跨學科的課題,它涉及宗教學、民俗學、歷史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等五個學科。本書主要分四個專題︰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地藏菩薩。
 

目錄

序言
第一篇 文殊菩薩與民間信仰
一、文殊信仰的傳入
二、文殊信仰在唐代的盛行
三、宋元明時期的文殊信仰
四、清代文殊信仰興盛的第二峰
五、文殊信仰與中國佛教各宗派
六、中國民間的文殊信仰
七、文殊信仰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八、文殊信仰的向外傳播
結語
第二篇 普賢菩薩與民間信仰
一、普賢信仰文獻敘略
二、普賢菩薩簡論——大乘及密教經論中的普賢信仰
三、普賢信仰與中國社會
第三篇 觀音菩薩與民間信仰
一、觀音經典在中國的傳播
二、中國人對觀音的不同稱謂
三、救難觀音信仰的流行
四、淨土觀音信仰的推廣
五、智慧觀音信仰的展開
六、密教觀音信仰的傳播
七、觀音信仰在中國底層社會的變異
八、觀音信仰在中國民間的儒化和道化
第四篇 地藏菩薩與民間信仰
引言
一、地藏經典
二、從泰山主死至地藏執掌
三、地藏信仰澤被民間深遠
 

自本世紀初以來,國家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和教育部社會科學司為進一步繁榮社會科學研究,定期推出各個學科的前沿課題,給予基金資助,以推動學界投入研究,其中少不了中國民間信仰這一項,反映了這一領域的研究正方興未艾。民間信仰在我國歷史極為悠久,其內涵既豐富而又蕪雜,如何予以梳理是一歷史問題;再則在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和信仰多元的形勢下,民眾信仰卻更緊密地同社會生活相聯,它不僅是當前熱門討論的學術問題,而且也已成為一個較為迫切的現實問題。

從近30年來的研究情況看,由于西方人類學和社會學理論的引進,極大地推動了民間信仰研究的發展。在理論探討方面,大概有三個主要問題為研究者所關注︰一是民間信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二是民間信仰概念的界定;三是民間信仰同宗教的關系。

一、民間信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關于中國民間信仰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主要是涉及對中國大小傳統文化的考察,論者多把它歸屬于小傳統文化範疇,以之與制度化宗教的大傳統文化相區別。所謂大小傳統文化觀,乃首見于美國芝加哥大學人類學教授羅伯特‧雷德菲爾德(Robert Redfield)所著《農民社會與文化——一種考察文明的人類學方法》(英文,1956)~書。它將世界某些洲的社會文明劃分為大傳統文化與小傳統文化,前者體現在城市化的精英階層,而後者則存在于廣大農民社群中。雷氏的這種二分法,所依據的是人類學家對19世紀英國農民以及其他兩三個地區的考察成果,將社會階層劃分為城市化精英與鄉下農民社群。“精英”何所指?書中多處指出它就是指具有反思性的哲學家、神學家、牧師、教師和議員等可稱為“知識分子”的人,由他們的思想形成“大傳統文化”;而缺乏反思性又目不識丁的農民社群則擁有的是“小傳統文化”。關于亞洲地區的考察針對印度有較多分析,而對中國幾乎沒有什麼論述,只簡單提及︰中國宗教是多元的,農民之信仰與有教養者之信仰存有巨大的差異。他還指出,若把中國宗教分為儒釋道三者,則遠不如分之為“平民信仰”與“土族信仰”更為確切。這一論說是建立在其劃分精英階層與“農民社群”的大小傳統文化的理論基礎之上的。這對中國民間信仰研究來說是一令人關注的問題,其關鍵在于中國的“士”或“士族”是否有其獨具的宗教信仰。考察中國歷史,就會知道中國“士”的階層從戰國時代(公元前5世紀中葉以後)起就已同農工商合而成為“四民社會”。士成為四民之首有其優越的文化資源,但士沒有而且也無法另立其宗教信仰。錢穆就曾明確地說︰“中國士傳統並不成為一宗教。”(《國史大綱》,1940)本系列《中國民間信仰研究述評》卷中對此有較詳論述。

二、中國民間信仰概念的界定

關于民間信仰的概念學界有諸多論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觀點︰

(一)民間信仰就是信仰習俗︰“迷信”和“俗信”

烏丙安所著《中國民俗學》(遼寧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與《中國民間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從民俗學角度指出︰“由宗教信仰派生出來的信仰習俗已經融為日常生活的迷信和俗信。”他將民間信仰內容概括為︰(1)對自然物、自然力的崇拜(包含天地及天體、天象、自然物、動植物等);(2)對幻想物的崇拜(包括神靈、鬼靈、精靈等);(3)對附會的超自然力的人物崇拜(包括神人、仙人、聖人、巫師等);(4)對幻想的超自然力的崇拜(包括靈物、靈魂、偶像、巫術等)。烏氏的民俗學著作對中國民俗研究影響甚大。

(二)應從“宗教心態”研究民間信仰

蒲慕洲在《追尋一己之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一書中強調應從“宗教心態”去研究民間信仰,認為宗教心態是信仰賴以生長並吸收養分的精神土壤,是對“人外力量”即“超自然力量”信仰的基礎,所以對中國民間信仰的研究應描述歷史上一般人生活中的宗教概念。此外,他還特別指出考察中國歷史上民間信仰時,應注意在佛道教興起以前與以後有何不同?它與佛道教是否有相傳承關系?認為這些才是研究中國民間信仰最應關心的問題。

(三)民間信仰乃是傳統之混合性信仰

李亦園較早持此說,對大陸學術界很有影響。他以多年研究心得指出︰“中國傳統的宗教信仰實是一種混合體,其間以佛道的教義為重要成分,但也包括了佛道以外如民間信仰中祖宗崇拜及其儀式的最古老成分,還有許多與佛道無關的農業祭儀等,對此我們無法像西方人稱民族的宗教為某某教一樣來說明,只能稱之為民間信仰吧!”“它不像西方那樣具有強烈的排他性,而是屬于一種兼容並包的信仰狀態。”(見《人類的視野》,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

姜彬在其主編的《吳越民間信仰習俗》(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一書中將民間信仰歸結為由四大系統組成︰1.原始時代遺留下來的各種崇拜;2.古代遺留下來的迷信組織和信仰活動;3.民間的生產、生活以及歲時習俗等信仰;4.眾多的民間鬼神信仰。簡言之,所謂民間信仰在階級社會里,就是屬于下層民眾對鬼神世界和習俗禮儀的一種信仰。

以上所列三種觀點之視角或立足點雖各有不同,但對民間信仰概念的明顯分歧在于︰一是只認定中國民間信仰乃是遠古原始宗教信仰的延續,即使後來有所增新,仍離不開原初性;另一則是除原初信仰傳承外,還有從佛道教和民間新生神明中得到補充。前者的以往研究成果相當豐富,本叢書不再述及;我們所關注的是後者,即民間信仰除“原初性”外,還具有“創生性”的一面,本叢書對此有深入的論述。

三、民間信仰與宗教的關系

對于這一問題的認識在大陸地區至今仍有較大分歧,其癥結在于民間信仰可否稱為宗教。目前學界的代表性論點大致如下︰

(一)民間信仰之非宗教

前引烏丙安之《中國民間信仰》-書,從信仰的組織、對象、權威、宗派、體系、戒規、神祗、場域、儀式與意識等10個方面,詳述了民間信仰絕無向宗教發展的可能;認為中國民間信仰“是從遠古原始信仰傳襲而來,就其歷史形態論它將永遠是過去式的、古老信仰的遺存”。呂大吉在其《宗教學通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一書中述及宗教形成應具有四大要素︰即宗教觀念或思想、宗教感情或體驗、宗教行為和活動、宗教組織和制度,此後他又發表論文說“真的宗教就必然具有上述的四大要素”,實也持民間信仰非宗教論。該書被定為宗教學教材,在學術界有廣泛影響。

(二)民間信仰可以稱為“民間的宗教”

金澤《中國民間信仰》(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一書認為,中國民間信仰的形態是由不同層次所構成︰它以靈魂信仰為核心,自然崇拜為外層,生命禮儀為內層,圖騰、祖先、行業神等在內外層之間構成寬闊地帶;民間信仰從根本上說也是一種宗教信仰,但它在要素上只能是原始宗教的繼承者。本世紀初,金氏對其論述又有所補充,指出民間信仰是處于宗教與民俗之間,其發展從“散”的方向走下去,有些觀念慢慢變成了民俗;若從“聚”的方向發展,就有著創教的特征。(《民間信仰的聚散現象初探》,2002)

(三)民間信仰亦可稱為“民間宗教”

王銘銘在其所著《社會人類學與中國研究》(三聯書店1997年版)中對民間信仰有相當詳細的論述,將民間信仰概以“民間宗教”稱之。這可能受西方社會人類學理論的影響,因為在西方人類學或社會學的學科分類目錄中,沒有與“民間信仰”相對應的英文詞匯,都統以Popular Religion或Folk Religion稱之。他指出中國民間宗教文化體系可以由信仰、儀式與象征組成︰其信仰體系可以接受神、祖先、鬼的三元構成;其儀式包括家祭、廟祭、墓祭、公共節慶、人生禮儀及佔驗術;其象征則是神系、地理背景、文字與自然物等。對民間之信仰、儀式與象征可否稱為宗教,他介紹了韋伯、德格魯特、布朗、武雅士、弗里德曼以及60年代後西方人類學者等不同觀點,一一予以評析。但王銘銘也指出西方學者在研究這個問題時,多沒有注意到中國民間宗教實有兩種不同體系︰非官方的秘密教派與文本傳統的儒道佛三教之民間散布形態。據這一說法,似乎他已把民間教派包括在內。

(四)對民間信仰應從更寬闊的概念去考察

葛兆光于上世紀90年代以來曾撰文多篇,指出中國大陸自80年代以來內因經濟文化發展、外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而重興起來的信仰,很難說其參與者是屬于什麼宗教的。三教在這里並沒有界限與差異,倒好像混在一起而形成一套信仰彌漫于整個中國的民間,因此沒有堅定認同某一宗教之必要。民間信仰只是一種習慣性的民間儀式、活動,至于所呈現出來的信仰與觀念,其信徒也說不清自己所信的是什麼,只是信仰而已。2008年,他又撰文指出,近年來民間信仰研究有了新變化,表現在它與國家、地域之相聯系,有被置于時代大背景下與佛道影響相互滲透之趨勢。

以上分歧觀點,說明隨著西方社會學、人類學理論之引入,學科整合探索已深為研究者所關注,開始沖破了原有的思維框架,民間信仰兼具民俗性與宗教性說已漸為大陸研究者所認同。海外學者對民間信仰、民間宗教、民俗宗教等諸如此類名稱也有進一步討論。如2006年11月在台灣輔仁大學召開的第四屆漢學國際研討會,其主題就定為“中國宗教研究︰現狀與展望”,會上針對民間信仰、民間宗教等這類詞語如何界定,中外學者紛紛各抒己見,從中可以看到近年西方學者對中國民間信仰研究的新傾向。我們還應特別指出的是,楊慶壟早在1961年就已由美國加州大學出版其英文著作《中國社會中的宗教——宗教的現代社會功能與其歷史因素之研究》。該書于2007年被譯成中文在大陸出版,將中國宗教分為制度性宗教與分散性宗教兩種類型。尤其對分散性宗教的論述極具啟發性,已漸為不少研究者所認同。西方學者歐大年對這部著作有很高的評價,在為該書中譯本作序時指出︰“我們不能以西方基督教模式的宗教理解來判斷中國人的信仰活動,我們對中國宗教的研究,應當是以中國的歷史和社會分類為基礎的,而不應該受來自于其他什麼地方門戶之見的限制。”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