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全稱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研究課題成果文庫》)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組織出版的系列學術叢書。組織出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是我院進一步加強課題成果管理和學術成果出版的規範化、制度化建設的重要舉措。
建院以來,我院廣大科研人員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探索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智力支持和各學科基礎建設方面,推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每年完成的專著類成果就有三四百種之多。從現在起,我們經過一定的鑒定、結項、評審程序,逐年從中選出一批通過各類別課題研究T作而完成的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一定代表性的著作,編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集中出版。我們希望這能夠從一個側面展示我院整體科研狀況和學術成就,同時為優秀學術成果的面世創造更好的條件。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分設馬克思主義研究、文學語言研究、歷史考古研究、哲學宗教研究、經濟研究、法學社會學研究、國際問題研究七個系列,選收範圍包括專著、研究報告集、學術資料、古籍整理、譯著、工具書等。
本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歷史考古研究系列》叢書中的《二二八事件研究》。
台灣光復初期,社會劇烈轉型,兩個疏離了五十年的群體,走到一起,踫撞難以避免。在政治權利與經濟資源重新分配的過程中,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官與民的斗爭,沿著省籍邊界展開。二二八事件是台灣民眾自發的省政改革運動,是近現代全中國城市市民運動的典型案例。由于客觀階級、主觀階級、行動階級的差異性,決定了在二二八事件中,起領導作用的是城市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參加者主要是台籍日軍退伍兵、社會閑散人員、青年學生。二二八事件是階級沖突而非省籍沖突,卻開戰後台灣省籍矛盾的先河。
目錄
導言
一 研究目的
二 二八事件的宣傳與研究
三 理論依據
四 研究框架
第一章 台灣接收與重建
第一節 收復台灣之籌劃
一《開羅宣言》
二 陳儀生平
三 成立台灣調查委員會
四 籌劃接收台灣
五 陳儀受命全權接收台灣
第二節 台灣回歸
一 國軍登陸台灣
二 中國政府恢復行使主權
第三節 接收與重建
一 展開接收
二 遣返日俘日僑
三 推行國語國文
四成立各級民意機關
第四節 公營事業的初步建立
一 “會六省四”經營台灣工礦
二 台幣
三 貿易局與專賣局
四 米價上漲
第二章 官民矛盾及沖突
第一節 台胞訴求改革省政
一 陳儀對施政的看法
二 貪污腐敗
三 閩浙籍官員控制政府權力
四 台籍精英呼吁改革省政
五 京滬輿論毀譽參半
六 台灣特殊化的優劣
第二節 黨派活動
一 台灣省黨部
二 台籍精英
三 丘念台南北奔走
四 王添燈與《人民導報》
五 蔣渭川與台灣省政治建設協會
六 謝雪紅活躍台灣政壇
七 蔡孝乾與中共台灣省工作委員會
第三節 縣市長直選爭議
一 台籍士紳主張地方自治
二 謝南光返台
三 直選呼聲高漲
四 長官公署的憲政安排
五 台籍精英與長官公署針鋒相對
第四節 群體性沖突事件
一 軍警力量薄弱
二 軍民、警民沖突
三 禁舞廢娼
四 示威集會
五 滯外台胞返籍
六 省籍隔閡
第五節 社會危機加劇
一 攤販事件
二 房產爭執
三 通貨膨脹
四 流言四起
五 陳儀疏于防範
第六節 轉型期的危機與群體沖突
一 群體性沖突事件的界定
二 光復初期台灣群眾性沖突事件辨析
三 轉型期危機與沖突的疊加效應
四 陳儀施政得失
第三章 二二八理件爭議
第四章 十六縣市的抗爭
第五章 軍事鎮壓與宣慰
第六章 二二八理件善變
第七章 二二八事件爭議
結論
主要參考書目
一 研究目的
二 二八事件的宣傳與研究
三 理論依據
四 研究框架
第一章 台灣接收與重建
第一節 收復台灣之籌劃
一《開羅宣言》
二 陳儀生平
三 成立台灣調查委員會
四 籌劃接收台灣
五 陳儀受命全權接收台灣
第二節 台灣回歸
一 國軍登陸台灣
二 中國政府恢復行使主權
第三節 接收與重建
一 展開接收
二 遣返日俘日僑
三 推行國語國文
四成立各級民意機關
第四節 公營事業的初步建立
一 “會六省四”經營台灣工礦
二 台幣
三 貿易局與專賣局
四 米價上漲
第二章 官民矛盾及沖突
第一節 台胞訴求改革省政
一 陳儀對施政的看法
二 貪污腐敗
三 閩浙籍官員控制政府權力
四 台籍精英呼吁改革省政
五 京滬輿論毀譽參半
六 台灣特殊化的優劣
第二節 黨派活動
一 台灣省黨部
二 台籍精英
三 丘念台南北奔走
四 王添燈與《人民導報》
五 蔣渭川與台灣省政治建設協會
六 謝雪紅活躍台灣政壇
七 蔡孝乾與中共台灣省工作委員會
第三節 縣市長直選爭議
一 台籍士紳主張地方自治
二 謝南光返台
三 直選呼聲高漲
四 長官公署的憲政安排
五 台籍精英與長官公署針鋒相對
第四節 群體性沖突事件
一 軍警力量薄弱
二 軍民、警民沖突
三 禁舞廢娼
四 示威集會
五 滯外台胞返籍
六 省籍隔閡
第五節 社會危機加劇
一 攤販事件
二 房產爭執
三 通貨膨脹
四 流言四起
五 陳儀疏于防範
第六節 轉型期的危機與群體沖突
一 群體性沖突事件的界定
二 光復初期台灣群眾性沖突事件辨析
三 轉型期危機與沖突的疊加效應
四 陳儀施政得失
第三章 二二八理件爭議
第四章 十六縣市的抗爭
第五章 軍事鎮壓與宣慰
第六章 二二八理件善變
第七章 二二八事件爭議
結論
主要參考書目
序
二二八事件已經過去了65年。它在台灣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而在中國大陸,知道的人卻很少。我幼時就知道有二二八起義,這與“文革”時期的政治氛圍是分不開的。
1973年,中國大陸的革命運動已不復先前的轟轟烈烈,有關部門恢復了每年一度的紀念二二八起義活動。當時的《人民日報》每天出四版,用較大的字體,一個版面除了醒目的大標題,並沒有多少字。對二二八起義的紀念活動,一般安排在每年的2月28日,次日《人民日報》就會在頭版刊出相關報道。那時,我正讀小學,在幾無報可讀、無書可看的年代,偶爾瞥見《人民日報》紀念二二八起義的報道,既新鮮義好奇。我僅知道台灣在很遙遠的地方,被國民黨反動派盤踞著,台灣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鄰居王爺爺的兩個兒子跟著蔣介石逃到了台灣,與人民為敵,真是罪大惡極!
告別“文革”十年,中國大陸進入經濟快速發展時期。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發表了《告台灣同胞書》,提出用“和平統一”的方式來解決台灣問題。一部關于台灣民情的紀錄片開始放映。看到寶島美麗的山川,開著汽車、騎著摩托車的台胞,人們難免恍惚。改革開放之初,家里有一台黑白電視、一台收錄機,就是文明與富足的象征。據說,這些東西就有產自台灣的。不久,中共一位領導人公開邀請蔣經國等人到大陸看看。許多民眾一開始以為听錯了。那些不共戴天的階級敵人,死有余辜,難道真的要與他們握手言和?幾十年形成的對台灣的刻板觀念,隨著兩岸敵意的降低,在一點一滴轉變中。以二二八起義來揭露國民黨反動派血腥鎮壓台灣人民的宣傳口徑,似乎不合時宜,關于二二八起義的紀念活動突然從大陸媒體中消失,但教科書仍然一以貫之。
對于國民黨反動派的認知,我基本上都是從書本中得來的,無非是妖魔鬼怪、無惡不作。翻看《金陵春夢》、《侍衛官雜記》,我開始了解大流氓蔣介石的劣德敗行。1982年,我進入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讀書,看到一些香港出版的書籍,對同一事件、同一人物,竟然與大陸的出版物有兩種黑白不同的記載,不知如何辨別。在南師讀了兩年書,我回到家鄉,在一所中學教書,對學生也只能是照本宣科。
陳熙鼎將軍出生于江蘇省淮陰市(後改為淮安市)宿遷縣,黃埔四期,曾三打南昌,1937年血戰中華門,1945年10月率軍收復台灣,任七十師師長,1946年底離開台灣。悉陳老的曲折經歷,1987年8月,我慕名找到南京市洪武路325號,拜訪了陳熙鼎將軍。近90高齡的陳老,對我這個來自家鄉的小青年非常客氣,答應為淮陰文史資料撰稿。我只知陳老戎馬一生、收復台灣,因不知台灣光復的詳情,實無法向陳老請教。當我搜集到七十師在台灣的大最史料時,陳老已經駕鶴西去,只能抱憾終身。
這年底,大批國民黨老兵沖破重重阻撓,回到家鄉。40年後親人相見,到處是抱頭痛哭的場面。各級單位都在傳達中央的文件,我才知道淮陰市赴台有幾千人,協助蔣經國開放黨禁報禁的就是漣水人馬樹札。上級領導一再叮囑,見到台胞要說好話,不要扯到“文革”遭殃。王爺爺的兩個兒子抱著大彩電回來了,周圍鄰居此時都羨慕要有一個台灣親戚就好了。海峽兩岸隔絕太久,民眾對台灣近況所知甚少。江南的《蔣經國傳》一時洛陽紙貴。
南京大學歷史系的茅家琦先生深感推動現代台灣史研究的重要性。他組織研究生,編寫了《台灣三十年》、《八十年代的台灣》,創建了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現代台灣研究方向。幾經周折,1991年9月,我終于進入南京大學歷史系,攻讀碩士學位,在崔之清老師的指導下,開始學習近現代台灣史。南京大學圖書館收藏了豐富的台版書籍,每日翻看,興之所及,雖說雜亂無章、毫無頭緒,畢竟多少知道一點台灣近況。
曾經在台灣被視為禁忌的二二八事件,隨著黨外運動的興起,平反二二八事件如火如荼。我每日翻看台灣的《聯合報》、《中國時報》,印證了教科書上的說詞,即國民黨反動派壓榨台灣人民,人民奮起反抗,台胞幾萬人被殺。二二八事件當然要平反昭雪。陳儀是劊子手,血債累累。初次看到一本小冊子上的陳儀照片,肥頭大耳,更加強化了這種認知。在中國大陸的一些書中,所謂北洋軍闊,就是大字不識、強奸婦女、殺人放火的一群人。直到一位台灣知名學者,來到南京大學演講,談到在二二八事件中,有大批外省人被殺,我不禁大吃一驚。找到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出版的二二八事件史料,才知道二二八事件並非如教科書寫的那麼簡單。胡允恭先生長期在南京大學歷史系任教。他曾親歷二二八事件並做出最早報道.可惜已于1990年病逝。
近現代中國史的重大事件,相關論著洋洋大觀。關于二二八事件的宣傳及研究,台灣島內方興未艾,熱潮一浪高過一浪。但在中國大陸,學術界對于二二八事件,一直末足夠關注,或覺得這個事件就規模、影響力與鴉片戰爭、太平天國、五四運動相比,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不值一提。或覺得相關方面已有結論,再翻歷史舊賬,會引起許多麻煩。在1990年代的巾國大陸,除了幾篇論文,沒有一本關于二二八事件的學術專著。
獲得碩士文憑後,我到廣州謀生。因不堪嶺南潮濕,1998年秋,我又回到南京大學歷史系,在崔之清老師的指導下,攻讀博士學位。南京大學規定,學生要獲得博士文憑,必須在學術核心期刊上發表三篇論文。此時,我打算以二二八事件為題,寫幾篇文章。台灣出版的大量關于二二八事件的資料、論著,為我從事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條件。到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查找台灣光復初期史料,遭婉言謝絕,好心人勸我什麼題目不能寫,非要選二二八事件呢?南京圖書館古籍部藏有大量民國時期出版的書報雜志。在這個城西僻靜處,我經常造訪,查找目錄,收集資料。出乎意料的是,光復初期台灣的報刊非常豐富。為了避免貪大求全的老毛病,我從一人一事著手,用了近三年時間,撰寫了十幾篇論文,湊成一篇博士論文。對于這個冷僻的題目,評委們表達了濃厚的興趣,鼓勵我繼續做下去。我寫二二八事件的博士論文,沒有想到要拿去出版,到此本該歇手了。
在一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資訊、生物、經濟、法律等應用學科風光無限,歷史學早已失去顯赫的地位,淪為學術的邊緣。台灣史研究,僅僅是全中國地區史研究中的一個很小部分,可謂邊緣的邊緣。在兩岸關系緩和的大環境下,催生了中國大陸龐大的對台工作隊伍及研究群體。與集會式的大陸對台現狀研究相比,台灣史研究冷清寂寥,二二八事件深藏于故紙堆中,很少有人願意去探尋。
2000年以來,台灣關于二二八事件的研究熱潮不減,相關論著、資料繼續推出,紀念館、紀念碑遍布全島,個別政治人物對二二八事件的解讀已經到了隨心所欲的地步,少數學者跟著鼓噪,仿佛二二八事件就是他們可以隨意打扮的小姑娘。他們神化二二八事件的用意不在族群和諧,而是為分裂國家領士做注腳。對于這種肆無忌憚的行為,一個誠實的學者不能坐視不顧。
學歷史難免有找不到工作的困惑。我到南京大學商學院做了兩年經濟學的博士後研究。悉張海鵬先生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創立了台灣史研究室,2003年8月,我又來到北京,在東廠胡同繼續二二八事件的研究工作。2006年10月,得台灣夏潮基金會的資助,我赴台北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訪學,與台灣同行交流,實地走訪二二八事件的史跡。2010年10月,我應台灣中央大學之邀,再赴寶島,登上阿里山,泛舟日月潭,在台灣政治大學、中央大學、東華大學演講,談對二二八事件的研究心得。
十幾年來,我圍繞二二八事件,赴南京、北京、上海、廈門、福州、台北等地的圖書館、檔案館查找資料,尋訪當事人,與受難者親屬深夜長談,反復對比官方檔案與口述史的異同,撰寫了約70篇論文。二二八事件雖然在中國大陸被譽為革命起義,其神聖性不容置疑,但要想發表一篇關于二二八事件的論文絕非易事,屢遭退稿。一些學術刊物似乎有不成文的規定,凡是二二八事件的文章一概不登。為了完成科研任務,我必須投稿,又不得不接受退稿。只得將稿件不斷修改,潤色加工。斷斷續續,發表了約50篇關于二二八事件的論文。
在二二八事件的研究工作告一段落後,我將文稿整理成一部學術專著,想找一家出版社出版,仍是不得其門而人。台灣海峽學術出版社聞訊後,書稿經王曉波老師的審閱,2007年5月,《二二八事件實錄》繁體字本在台北出版。2011年8月,海峽出版社又出了繁體字改訂本。這本書關于二二八事件的論述,台灣讀者大致可以接受。
近現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與現實政治息息相關。凡主政者好之,則大力宣傳,闡發微言大義,以此感化、動員群眾,若與現實政治旨趣不符,則盡量淡化、回避,最終遺忘。二二八事件在台灣,從禁忌,到平反、高調宣傳、喧囂,現在正趨于平靜。隨著歲月的流逝,近現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終將遠離人們的視野,成為古代史,它的完整圖像不是來自宣傳家的信口開河,而是由考據學者先做好實證研究。
二二八事件是官民沖突,帶有台灣光復初期的特殊性,卻義具普遍意義。近現代中國,類似二二八事件的官民沖突數不勝數,加深對二二八事件的理解與認識,探尋其運行軌跡,有助于認識台灣近現代發展史,也可裨于對中國大陸社會沖突事件的理解。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大陸近現代史研究的氛圍大為改觀。革命史學轉換成建設史學,由宏觀研究走向微觀探尋,由崇尚義理到注重考據實證。一個義一個學術禁區被打破,被妖魔化的蔣介石正還原為人的本形,北洋軍閥亦非一團漆黑。
大江東去,物換星移。兩岸關系正走向和平發展,曾經誓不兩立、有我無你的國共兩黨相逢一笑。避之惟恐不及的民進黨人士接連登陸。在中國大陸,二二八事件的研究不再是學術禁區,而是一個必須全面正確認識的學術領域。
近幾年來,我義發現了一些新史料,對二二八事件研究稿再做第四次修改,增補了十幾萬字的新內容,對社會沖突理論做了反思,並以此來剖析二二八事件。經過三位匿名審稿專家的認真評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決定在中國大陸出版《二二八事件研究》簡體字本。其與台灣出版的兩種繁體字本相比,內容上更加豐富、全面,表述上較為準確客觀,改正了一些錯字、別字、不妥當措詞。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及徐思彥女士、責任編輯趙薇博士為這部書稿的出版,付出了辛勤努力,在此深表謝意。
褚靜濤
2012年1月19日夜于燕山腳下
1973年,中國大陸的革命運動已不復先前的轟轟烈烈,有關部門恢復了每年一度的紀念二二八起義活動。當時的《人民日報》每天出四版,用較大的字體,一個版面除了醒目的大標題,並沒有多少字。對二二八起義的紀念活動,一般安排在每年的2月28日,次日《人民日報》就會在頭版刊出相關報道。那時,我正讀小學,在幾無報可讀、無書可看的年代,偶爾瞥見《人民日報》紀念二二八起義的報道,既新鮮義好奇。我僅知道台灣在很遙遠的地方,被國民黨反動派盤踞著,台灣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鄰居王爺爺的兩個兒子跟著蔣介石逃到了台灣,與人民為敵,真是罪大惡極!
告別“文革”十年,中國大陸進入經濟快速發展時期。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發表了《告台灣同胞書》,提出用“和平統一”的方式來解決台灣問題。一部關于台灣民情的紀錄片開始放映。看到寶島美麗的山川,開著汽車、騎著摩托車的台胞,人們難免恍惚。改革開放之初,家里有一台黑白電視、一台收錄機,就是文明與富足的象征。據說,這些東西就有產自台灣的。不久,中共一位領導人公開邀請蔣經國等人到大陸看看。許多民眾一開始以為听錯了。那些不共戴天的階級敵人,死有余辜,難道真的要與他們握手言和?幾十年形成的對台灣的刻板觀念,隨著兩岸敵意的降低,在一點一滴轉變中。以二二八起義來揭露國民黨反動派血腥鎮壓台灣人民的宣傳口徑,似乎不合時宜,關于二二八起義的紀念活動突然從大陸媒體中消失,但教科書仍然一以貫之。
對于國民黨反動派的認知,我基本上都是從書本中得來的,無非是妖魔鬼怪、無惡不作。翻看《金陵春夢》、《侍衛官雜記》,我開始了解大流氓蔣介石的劣德敗行。1982年,我進入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讀書,看到一些香港出版的書籍,對同一事件、同一人物,竟然與大陸的出版物有兩種黑白不同的記載,不知如何辨別。在南師讀了兩年書,我回到家鄉,在一所中學教書,對學生也只能是照本宣科。
陳熙鼎將軍出生于江蘇省淮陰市(後改為淮安市)宿遷縣,黃埔四期,曾三打南昌,1937年血戰中華門,1945年10月率軍收復台灣,任七十師師長,1946年底離開台灣。悉陳老的曲折經歷,1987年8月,我慕名找到南京市洪武路325號,拜訪了陳熙鼎將軍。近90高齡的陳老,對我這個來自家鄉的小青年非常客氣,答應為淮陰文史資料撰稿。我只知陳老戎馬一生、收復台灣,因不知台灣光復的詳情,實無法向陳老請教。當我搜集到七十師在台灣的大最史料時,陳老已經駕鶴西去,只能抱憾終身。
這年底,大批國民黨老兵沖破重重阻撓,回到家鄉。40年後親人相見,到處是抱頭痛哭的場面。各級單位都在傳達中央的文件,我才知道淮陰市赴台有幾千人,協助蔣經國開放黨禁報禁的就是漣水人馬樹札。上級領導一再叮囑,見到台胞要說好話,不要扯到“文革”遭殃。王爺爺的兩個兒子抱著大彩電回來了,周圍鄰居此時都羨慕要有一個台灣親戚就好了。海峽兩岸隔絕太久,民眾對台灣近況所知甚少。江南的《蔣經國傳》一時洛陽紙貴。
南京大學歷史系的茅家琦先生深感推動現代台灣史研究的重要性。他組織研究生,編寫了《台灣三十年》、《八十年代的台灣》,創建了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現代台灣研究方向。幾經周折,1991年9月,我終于進入南京大學歷史系,攻讀碩士學位,在崔之清老師的指導下,開始學習近現代台灣史。南京大學圖書館收藏了豐富的台版書籍,每日翻看,興之所及,雖說雜亂無章、毫無頭緒,畢竟多少知道一點台灣近況。
曾經在台灣被視為禁忌的二二八事件,隨著黨外運動的興起,平反二二八事件如火如荼。我每日翻看台灣的《聯合報》、《中國時報》,印證了教科書上的說詞,即國民黨反動派壓榨台灣人民,人民奮起反抗,台胞幾萬人被殺。二二八事件當然要平反昭雪。陳儀是劊子手,血債累累。初次看到一本小冊子上的陳儀照片,肥頭大耳,更加強化了這種認知。在中國大陸的一些書中,所謂北洋軍闊,就是大字不識、強奸婦女、殺人放火的一群人。直到一位台灣知名學者,來到南京大學演講,談到在二二八事件中,有大批外省人被殺,我不禁大吃一驚。找到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出版的二二八事件史料,才知道二二八事件並非如教科書寫的那麼簡單。胡允恭先生長期在南京大學歷史系任教。他曾親歷二二八事件並做出最早報道.可惜已于1990年病逝。
近現代中國史的重大事件,相關論著洋洋大觀。關于二二八事件的宣傳及研究,台灣島內方興未艾,熱潮一浪高過一浪。但在中國大陸,學術界對于二二八事件,一直末足夠關注,或覺得這個事件就規模、影響力與鴉片戰爭、太平天國、五四運動相比,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不值一提。或覺得相關方面已有結論,再翻歷史舊賬,會引起許多麻煩。在1990年代的巾國大陸,除了幾篇論文,沒有一本關于二二八事件的學術專著。
獲得碩士文憑後,我到廣州謀生。因不堪嶺南潮濕,1998年秋,我又回到南京大學歷史系,在崔之清老師的指導下,攻讀博士學位。南京大學規定,學生要獲得博士文憑,必須在學術核心期刊上發表三篇論文。此時,我打算以二二八事件為題,寫幾篇文章。台灣出版的大量關于二二八事件的資料、論著,為我從事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條件。到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查找台灣光復初期史料,遭婉言謝絕,好心人勸我什麼題目不能寫,非要選二二八事件呢?南京圖書館古籍部藏有大量民國時期出版的書報雜志。在這個城西僻靜處,我經常造訪,查找目錄,收集資料。出乎意料的是,光復初期台灣的報刊非常豐富。為了避免貪大求全的老毛病,我從一人一事著手,用了近三年時間,撰寫了十幾篇論文,湊成一篇博士論文。對于這個冷僻的題目,評委們表達了濃厚的興趣,鼓勵我繼續做下去。我寫二二八事件的博士論文,沒有想到要拿去出版,到此本該歇手了。
在一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資訊、生物、經濟、法律等應用學科風光無限,歷史學早已失去顯赫的地位,淪為學術的邊緣。台灣史研究,僅僅是全中國地區史研究中的一個很小部分,可謂邊緣的邊緣。在兩岸關系緩和的大環境下,催生了中國大陸龐大的對台工作隊伍及研究群體。與集會式的大陸對台現狀研究相比,台灣史研究冷清寂寥,二二八事件深藏于故紙堆中,很少有人願意去探尋。
2000年以來,台灣關于二二八事件的研究熱潮不減,相關論著、資料繼續推出,紀念館、紀念碑遍布全島,個別政治人物對二二八事件的解讀已經到了隨心所欲的地步,少數學者跟著鼓噪,仿佛二二八事件就是他們可以隨意打扮的小姑娘。他們神化二二八事件的用意不在族群和諧,而是為分裂國家領士做注腳。對于這種肆無忌憚的行為,一個誠實的學者不能坐視不顧。
學歷史難免有找不到工作的困惑。我到南京大學商學院做了兩年經濟學的博士後研究。悉張海鵬先生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創立了台灣史研究室,2003年8月,我又來到北京,在東廠胡同繼續二二八事件的研究工作。2006年10月,得台灣夏潮基金會的資助,我赴台北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訪學,與台灣同行交流,實地走訪二二八事件的史跡。2010年10月,我應台灣中央大學之邀,再赴寶島,登上阿里山,泛舟日月潭,在台灣政治大學、中央大學、東華大學演講,談對二二八事件的研究心得。
十幾年來,我圍繞二二八事件,赴南京、北京、上海、廈門、福州、台北等地的圖書館、檔案館查找資料,尋訪當事人,與受難者親屬深夜長談,反復對比官方檔案與口述史的異同,撰寫了約70篇論文。二二八事件雖然在中國大陸被譽為革命起義,其神聖性不容置疑,但要想發表一篇關于二二八事件的論文絕非易事,屢遭退稿。一些學術刊物似乎有不成文的規定,凡是二二八事件的文章一概不登。為了完成科研任務,我必須投稿,又不得不接受退稿。只得將稿件不斷修改,潤色加工。斷斷續續,發表了約50篇關于二二八事件的論文。
在二二八事件的研究工作告一段落後,我將文稿整理成一部學術專著,想找一家出版社出版,仍是不得其門而人。台灣海峽學術出版社聞訊後,書稿經王曉波老師的審閱,2007年5月,《二二八事件實錄》繁體字本在台北出版。2011年8月,海峽出版社又出了繁體字改訂本。這本書關于二二八事件的論述,台灣讀者大致可以接受。
近現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與現實政治息息相關。凡主政者好之,則大力宣傳,闡發微言大義,以此感化、動員群眾,若與現實政治旨趣不符,則盡量淡化、回避,最終遺忘。二二八事件在台灣,從禁忌,到平反、高調宣傳、喧囂,現在正趨于平靜。隨著歲月的流逝,近現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終將遠離人們的視野,成為古代史,它的完整圖像不是來自宣傳家的信口開河,而是由考據學者先做好實證研究。
二二八事件是官民沖突,帶有台灣光復初期的特殊性,卻義具普遍意義。近現代中國,類似二二八事件的官民沖突數不勝數,加深對二二八事件的理解與認識,探尋其運行軌跡,有助于認識台灣近現代發展史,也可裨于對中國大陸社會沖突事件的理解。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大陸近現代史研究的氛圍大為改觀。革命史學轉換成建設史學,由宏觀研究走向微觀探尋,由崇尚義理到注重考據實證。一個義一個學術禁區被打破,被妖魔化的蔣介石正還原為人的本形,北洋軍閥亦非一團漆黑。
大江東去,物換星移。兩岸關系正走向和平發展,曾經誓不兩立、有我無你的國共兩黨相逢一笑。避之惟恐不及的民進黨人士接連登陸。在中國大陸,二二八事件的研究不再是學術禁區,而是一個必須全面正確認識的學術領域。
近幾年來,我義發現了一些新史料,對二二八事件研究稿再做第四次修改,增補了十幾萬字的新內容,對社會沖突理論做了反思,並以此來剖析二二八事件。經過三位匿名審稿專家的認真評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決定在中國大陸出版《二二八事件研究》簡體字本。其與台灣出版的兩種繁體字本相比,內容上更加豐富、全面,表述上較為準確客觀,改正了一些錯字、別字、不妥當措詞。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及徐思彥女士、責任編輯趙薇博士為這部書稿的出版,付出了辛勤努力,在此深表謝意。
褚靜濤
2012年1月19日夜于燕山腳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