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油氣資源國際合作︰現實與路徑

中國油氣資源國際合作︰現實與路徑
定價:414
NT $ 360
 

內容簡介

油氣安全是當今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本書以經濟全球化的視野,就中國同中亞、俄羅斯、中東、非洲、拉美、北美等地區的30多個資源國及與日本、韓國和印度等油氣消費大國進行油氣合作的現狀和難點提煉出了一些基本判斷。本書認為,要重新審視我國油氣資源發展戰略,在實施“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戰略進程中,把油氣資源國際合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應針對全球不同地區的油氣資源狀況和地緣政治特點,確定相應的合作重點和實施路徑。

本書在全面系統地梳理和探討中國油氣資源國際合作的諸多領域有獨到的見解,可為關注該課題的政府部門、企業、研究人員等提供有益的參考與借鑒。


王多雲 北京師範大學資源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9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現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理學博士,1998—1999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地質系高級訪問學者。1996年獲政府特殊津貼。中國地質學會沉積地質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沉積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沉積學報》和《天然氣地球科學》等期刊編委。長期從事含油氣區岩相古地理學、儲層地質學和沉積盆地分析方面的基礎與應用研究,以及能源經濟方面的研究,20年來,主持完成國家科技攻關、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石油重點項目和來自油田的協作等項目60余項。發表論文60余篇,完成研究報告60余部。為企業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以主持人身份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
 

目錄

第一章 導 論
一 經濟全球化與能源全球化
二 地緣政治沖突與石油危機
三 從單純的競爭走向競爭基礎上的合作
一一國際油氣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四 國際油氣資源合作的市場基礎
五 中國推進國際油氣合作的緊迫性與必要性
第二章 中國和中亞的油氣合作及前景展望
一 中亞的地緣特點及油氣資源現狀
二 中國與中亞油氣合作的基本進程
三 中國和中亞油氣合作的前景展望
第三章 中國與中東油氣合作的基礎與現狀
一 中東的地緣政治意義
二 中東主要產油國油氣資源現狀概述
三 中國和中東油氣合作現狀分析
四 中國與中東油氣資源合作的前景展望
第四章 中國與俄羅斯油氣合作的進程與前景
一 俄羅斯油氣資源現狀及能源戰略分析
二 中俄油氣合作的進程與現狀
三 中俄油氣合作前景展望
第五章 中國與非洲合作的現實與前景
一 中國與非洲合作的基礎
二 中國與非洲油氣資源合作的基本進程
三 深化中非油氣資源合作的基礎與前景
第六章 中國和拉美國家油氣資源合作的基本進程
一 拉美油氣資源現狀
二 中國和拉美國家的油氣合作現狀
三 拉美能源一體化及其影響
四 中國和拉美油氣合作的前景
第七章 中國與北美油氣合作的基礎與意義
一 美洲的能源地位及美國、加拿大的油氣資源現狀
二 中國和加拿大石油合作的進程
三 中國和美國的油氣合作
四 中國與北美油氣合作的前景展望
第八章 中國中亞油氣合作的制約因素和對策選擇
一 中國同中亞油氣合作的基礎與意義
二 中國與中亞油氣合作的制約因素
三 推進中國與中亞油氣合作的戰略思路與對策選擇
第九章 中國與中東油氣資源合作的難點與對策
一 中國和中東國家油氣資源合作的基礎和條件
二 中國和中東油氣合作的難點與制約因素
三 推進中國和中東油氣合作的對策選擇
第十章 中國與俄羅斯油氣合作的重點及戰略途徑
一 中俄油氣合作的現實基礎與意義
二 推進中俄油氣合作的現實障礙
三 推進中俄油氣資源合作的對策選擇
第十一章 中國和非洲油氣合作的制約因素與路徑選擇
一 中國與非洲油氣資源合作的主要制約因素
二 中國與非洲油氣合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三 推進中非油氣合作的對策選擇
第十二章 中國拉美油氣資源合作的難點與對策
一 美國高度關注中國與拉美國家的能源合作
……
第十三章 中國與周邊油氣消費國油氣合作的路徑探討
第十四章 研究結論和對策建議
參考文獻
後記
 

本書是“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提高區域協調度的多尺度計算機仿真技術研發”(2006BACl8BOO)、“國際重大資源態勢評價與預測技術開發”(2006BACl8805)研究成果的一部分。該課題共分為四個子課題,我們承擔了其中兩個子課題,即“國際石油、天然氣資源合作開發模式”與“‘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戰略的實現途徑研究”,本書便是上述兩個子課題部分研究成果的總結。

改革開放以來的30余年,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近40萬億元,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如此龐大的經濟總量背後,其代價是能源過度消耗和日益增大的生態與環境壓力。我國能源結構總體上呈現“富煤、貧油、少氣”的特征,2010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為32.5億噸標準煤,其中石油和天然氣消費僅佔20.8%,而煤炭則高達70.9%,而在1978年中國能源消費結構中,油氣佔25.9%,煤炭佔70.7%,這意味著從1978年到2010年的33年間,中國能源年消費總量由5.7億噸標準煤增加到32.5億噸標準煤,增加了4.7倍,而能源消費構成中油氣的比重不但沒有上升反而下降了5.1個百分點,煤炭所佔比重也沒有下降反而略有上升,這使得中國成為目前世界上煤炭消費量最大(約佔世界煤炭消費總量的40%)和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比重最高的國家,我們不僅過多地透支了有限的資源和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居高不下,也在全球氣候變化談判中承受著巨大壓力。這一切都說明,中國加快能源結構調整的步伐刻不容緩,石油、天然氣在能源結構轉換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就中國石油、天然氣資源而言,具有資源稟賦性較差、人均佔有量極低和經濟發展對油氣資源需求高速增長等特點。目前,中國石油探明可采儲量僅佔世界總量的1.1%,天然氣佔1.5%,人均佔有量遠在世界人均佔有量之下,而在剩余可采儲量中,優質資源相對不足,有利勘探區塊越來越少,隨著油氣勘探難度的變大,產量增加的難度也會相應加大。從需求來看,自1993年成為石油淨進口國以後,石油進口量逐年攀升,2010年已達到2.39億噸,同比增長17.4%,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55%以上,中國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2011年1~5月,國內石油消費量就達到1.98億噸,增長10.3%,增速超過GDP,同期進口原油1.07億噸,同比增長“.3%,原油對外依存度達到55.2%,首次超過全球第一大石油消費國美國的53.5%。中國石油消費的對外依賴度超過50%這一警戒線,說明中國既是一個用油大國,也是一個缺油大國。目前,我國仍處于新一輪經濟發展增長周期的上升階段,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推進、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經濟結構短期內難以轉換、作為支柱產業的汽車工業和石化工業快速發展等因素的加速作用下,預計2020年前,我國油氣消費仍將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並將繼續位于世界前列。

當前的中國,正面臨著經濟快速發展而國內油氣資源日益短缺,“節能減排”任務艱巨而煤炭消費量居高不下,消費結構升級,汽車進入尋常百姓家而油氣供給嚴重不足,經濟結構急需轉型而高耗能、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難以轉變等諸多“兩難”窘境。在今後若干年內,不斷增長的油氣消費量、日益攀高的油氣進口量和不斷升高的石油對外依存度是中國不得不接受的現實。

從國際關系和地緣政治的視角來看,在今後的若干年里,石油作為特殊戰略物資的屬性不會改變,對全球油氣資源的爭奪,仍然是世界各國,特別是油氣消費大國間政治博弈、外交政策取向的重要考量。由于石油資源的有限性及分布的不均衡性,石油供給對現有幾個主要產油區的依賴越來越強,客觀上加強了產油國的供給壟斷地位。另外,產油國的政治動蕩、局部戰爭和重大環境事件(例如BP公司2011年的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等不確定因素隨時會沖擊本來就脆弱的世界石油供給體系。可以預測,在未來很長時間內,全球石油危機的因素依然存在,石油價格大幅度波動依然是影響世界經濟的重要因素,國際油氣資源爭奪戰也會愈演愈烈。爭奪區域也將從陸上延伸到海洋,從淺海延伸到深海,所謂“石油魔咒”的陰影依然罩籠在石油消費大國,特別是經濟快速增長的新興經濟大國上空。

綜觀石油產業和全球經濟發展的歷史關聯,不難看出,不論是經濟危機時期抑或“後經濟危機”時代,世界經濟的發展對油氣資源的依賴是日益加深而不是相反。不可否認,清潔煤、新能源和非常規油氣(包括頁岩氣)的技術創新和突破,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現存的能源消費構成,逐步降低對石油的依賴。但是,從整個世界範圍看,要真正取代石油、天然氣在能源構成中的地位,還尚待時日,在中國目前的技術條件下更是如此,換句話說,在看得見的時間內,石油和天然氣的作用無可替代。

面對如此復雜的局面和嚴峻的油氣資源態勢,我們應該正視現實,積極應對,用發展來解決發展中的問題,用主動出擊的“矛”來破解制約發展瓶頸的“盾”,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開拓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積極實施“穩定國內、拓展海外、調整結構、厲行節約、增加儲備”的中國油氣資源發展新戰略,切實推進油氣資源國際合作進程,構建面向全球的、多元化的、可持續的、安全的和有效益的油氣資源供給體系,構築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油氣資源安全屏障,力爭最大限度地把油氣安全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油氣資源國際合作研究,是一個涉及地緣政治、資源經濟、國際關系和公共外交等多種學科的龐大而又復雜的課題,既有宏觀層面的戰略問題,也有微觀層面的策略問題,既要涉及資源國的歷史文化,又要分析資源國的政治現實。目前,中國和世界五大洲的近40個國家有油氣資源合作關系,有150余個項目在運行,一些項目淵源復雜久遠,資料浩繁如煙,研究難度可想而知。

本書從經濟全球化與能源全球化的一般理論入手,旨在探討從競爭走向競爭基礎上的合作這個國際油氣資源合作發展的必然趨勢,分析油氣資源國際合作的市場基礎及中國推進國際油氣資源合作的客觀必然性。在此基礎上,分別探討了中國和中亞、俄羅斯、中東、非洲、拉美、北美幾大區塊及中國與周邊的日本、韓國和印度等能源消費大國進行油氣資源合作的現狀及對策,最後提出相應的研究結論和對策建議。

本書采取了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方法,以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規範研究和實證分析相統一、系統分析和多層面的比較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分析比較了合作對象國不同的國情、地緣政治狀況、能源發展戰略的特點等,找出最佳的合作基點、重點和難點。特別是采用多層次、多角度和多樣化的實地調研及案例分析方法,力求在對研究內容進行大量案例比較分析與論證的基礎上,得出比較客觀準確的研究結論。

本書內容力求突出以下特色︰�以國際油氣合作為研究主題,使其研究方向更加明確和集中,同時適當地拓寬原來能源合作開發模式的內涵和外延。�重視對合作現狀做比較詳細的梳理和分析,這是得出研究結論的前提和基礎。�注重比較研究,通過對不同合作區域的油氣資源儲量與開發現狀、合作現狀、合作前景、有利條件、制約因素等的對比分析,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比較,最後提出合作的重點、難點及對策思路。�把油氣資源的國際合作放在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和大能源、大體制的視野與體系下研究,大大增加其研究的深度與廣度。�對合作重點的把握,即針對不同的研究層面確定其研究重點︰在合作層次上,把和國家層面的合作作為探討重點;和生產國的合作重點依次為中亞、中東、非洲、俄羅斯、拉美、北美(加拿大)和亞太地區;和消費國的合作重點依次為美國、日本、韓國和印度;與運輸通道過境國的合作,主要是管道合作,如緬甸等。�注重實證研究。我們采用多種方式,對中國油氣資源國際合作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和多層面的調研與分析,用大量真實、豐富和有說服力的資料來印證我們的觀點,從而使研究結論更加準確、可靠;同時也運用了眾多的圖表和數據,對合作國的資源總量、分布、格局及趨勢進行了直觀、全面的描述,力求給讀者留下清晰而完整的印象。�注重歸納和提升,在每章前面都有對本章主要內容及觀點的提煉和概括,使其主要觀點和研究結論準確簡明,一目了然。�突出理論的支撐作用,重視通過制度創新、體制改革、機制再造、法律完善、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作用,為建立我國石油、天然氣的國際合作開發創建一種良好的內外部環境。

本書力圖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創新︰�研究體系和內容上的創新。我們在對本課題相關資料的搜集、整理與分析過程中發現,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油氣資源國際合作經歷了不平常的發展歷程,特別是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後,中國石油企業的海外並購如火如荼,成績斐然,當然也不乏失敗的案例,但國內目前尚未見到系統梳理和分析中國油氣資源國際合作現狀、問題與對策等方面的著作。本書擬在對全球主要油氣資源產銷國油氣資源現狀、和中國合作的過程、意義、前景、難點進行深人分析的基礎上,提出進一步深化合作的對策思路,力求在這一研究領域內起到拋磚引玉、繼續深入研究的目的。�觀點上的創新。通過觀點上的某些創新,力求在該課題的理論研究上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如能源經濟、能源金融、地緣政治等學科及領域。�研究方法的創新。通過對不同的油氣合作國和合作區域的研究,在分析各自合作特點的基礎上,側重于比較研究,從而為中國油氣資源國際合作提供一些具有較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參考與借鑒。

本書可為有關政府部門,特別是能源部門在研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後經濟危機”時代經濟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應對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的能源政策等方面提供一種可供參考的思路,也可為國內能源企業決策層和從事能源戰略規劃研究的專業人員、大專院校從事油氣資源研究的科研人員比較系統地了解中國油氣資源國際合作的總體輪廓、歷史背景、現實狀況、存在問題及應對措施等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同時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夠在促進社會各界加深對中國油氣資源國際合作的了解和認識、推進中國油氣資源國際合作進程和實現互惠互利與多贏、共贏目標方面盡一份綿薄之力。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