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年之政,皆秦政也,二千年之學皆荀學也。”在兩千余年的中國歷史上,荀子及其思想佔據了顯著而又醒目的一頁,給後世留下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荀子名況,又叫孫卿,戰國後期趙國人。他在15歲時到齊國游學,在稷下學宮居留較長時間。其後訪問過秦國,又回到趙國,最後在楚國蘭陵度過晚年。他培養出了著名弟子韓非和李斯,它們倆的思想左右著秦始皇的治國方略及秦朝的政治。他撰寫的《荀子》一書,有300余篇,經劉向校閱整理,去其重復,編定為32篇,名為《孫卿新書》。到唐代中葉,楊京把《孫卿新書》32篇分為20卷,對篇名次序也重新編排,定名為《荀子》。今本《荀子》,即源于楊京所編定。
有人說荀子是儒家,有人說他是法家,有人說他是刑名家,還有人說他是墨家,這些說法都不確切,但也都對。荀子不拘泥守舊,不固執己見,而是博采眾說,兼收並蓄,集百家之大成。他上承孔孟,旁收諸子,開啟漢儒,是中國思想史上從先秦到漢代的一個關鍵人物。漢代思想家、政治家常以“荀卿有言”為斷,可見其影響之廣和威望之高。
荀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處處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荀子批判諸子,繼承諸子,揚其長,棄其短,並根據時代的發展和要求,重新加以綜合而成為新的思想體系。他關于強勝在于“隆信”的政治思想,富為人間正道的經濟思想,以德兼人的戰略思想,隆禮與重法並用的法治思想,制天命而用之的自然科學觀,等等,無不顯示其認識的深刻性,實踐的可行性。因此,發揮其內在價值,弘揚其思想精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