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故事集》(以下簡稱《故事集》)是由英國散文家、文學評論家查爾斯·蘭姆(Charles Lamb,1775—1834)和他的姐姐瑪麗·安妮·蘭姆(Mary Anne
Lamb,1764—1847)兩人共同編寫的。流傳下來的莎士比亞戲劇共37部,蘭姆姐弟從中挑選了最為人所知、受人所喜的20個故事,將它們改寫成了敘事體的散文。《故事集》(1807)最初發表時,作者署名查爾斯-蘭姆,但實際上此書的大部分故事都是由姐姐瑪麗完成的。她改寫的是14篇喜劇,而6篇悲劇,即《李爾王》《麥克白》《雅典的泰門》《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和《奧賽羅》,是由弟弟查爾斯完成的。
蘭姆姐弟出身貧苦。他們的父親是倫敦一位名叫索爾特(Samuel Salt)的律師的助手,故蘭姆姐弟在上學之前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在索爾特的圖書室內度過的。值得一提的是,就在這里,蘭姆姐弟第一次接觸到了莎士比亞的作品。后查爾斯於1782年在索爾特的推薦下進入了基督慈幼學校(Chnst』s Hospital)念書;在此期間,他結識了著名浪漫主義詩人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並從此展開了兩人延續一生的友誼。蘭姆在柯勒律治的鼓勵下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畢業后,查爾斯因為口吃,失去了進入大學的機會;又由索爾特推薦,在東印度公司做起了小職員。查爾斯不但要完成職員那單調無聊的工作,還要照顧家庭,生活十分困苦。而瑪麗·蘭姆長期以來都是白天做針線活補貼家用,晚上照顧母親,所以積勞成疾,終於在1796年的一天瘋病發作,將母親刺死,被送進了瘋人院。瑪麗的瘋病時好時壞,查爾斯要抽出大量時間照顧姐姐和同樣患有遺傳瘋病的父親。父親去世后,蘭姆姐弟相依為命,查爾斯終身未婚。
《故事集》最初的副標題是「專為年輕人而作」,但出版后,不僅受到孩子們的歡迎,成年人也爭相閱讀,很快銷售一空。《故事集》雖屬原著的改編,但仍然成為英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作品。蘭姆姐弟及其作品的成功,原因是多樣的。其一是蘭姆姐弟的文學修養。他們對莎劇有着深刻的研究,對莎士比亞時期的語言和文學都比較熟悉,曾各自發表過相關的作品,比如查爾斯曾寫過《莎士比亞時代的英國劇作家的作品范武》(1808)、《論莎士比亞的悲劇》(1811)等論文,還選編了《莎士比亞時期英國戲劇詩人擷英》(1808)。其二,更重要的是,這兩位姐弟對編寫《故事集》有着明確的目的和極為嚴謹的態度。他們從不希望用自己的故事代替莎士比亞的原作,而是要嚴格尊重原著的敘事脈絡,並試圖把莎士比亞戲劇的精華糅合到故事中去。處理每部戲劇的時候,他們總是突出主要人物及其矛盾,忽略掉次要的人物和細節,使文字簡潔、有條不紊。考慮到讀者年紀可能較小,他們時而會穿插一些說明性文字,幫助小讀者們理解。同時,蘭姆姐弟有時還隱去了一些「少兒不宜」的內容。為了盡量保存原作的精華,他們盡可能多地使用莎士比亞的原句原詞,極力避免那個時代以后出現的詞語。他們希望讀者能夠通過這20個故事對原著產生興趣,從而自己走進莎士比亞的戲劇世界,領略其中獨一無二的豐富寶藏。這一點,兩位作者在合著的序言中表示得非常清楚,感興趣的讀者可以一觀。
兩個多世紀以來,《莎士比亞故事集》啟迪了一代代的讀者,許多莎學愛好者最早就是通過這部啟蒙性的著作走向莎翁原著的。它已被譯為幾十種文字,其第一個中文譯本出現於1903年,上海達文社出版的《海外奇談》,譯者未署名;次年11月,林紓、魏易的譯本《英國詩人吟邊燕語》出版;本書的注釋采用的譯本是蕭乾先生翻譯的《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譯文朗朗上口,貼合原文,值得推薦。此外,故事中有引用的莎劇原文,均配上了名家的中文譯文,以朱生豪的譯文最多,敬請欣賞。文中還有一些難句,是由注釋者所翻譯注釋。
由於語言隨時代的變遷而發生變化,故蘭姆姐弟所用的語言對現今的讀者而言仍有一定難度。在注釋中,多有此類解釋,請讀者透過詞義句義的表面看到語法本質,以便日后遇到同類問題,可迎刃而解。雙關和比喻都是莎翁喜愛的修辭手法,在注釋中一般會予以指明。由於注釋篇幅有限,因而不能面面俱到,如有疏漏,敬請廣大讀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