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怎樣做人與做事

院士怎樣做人與做事
定價:264
NT $ 230
  • 作者:方正怡 方鴻輝
  •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1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44438635
  • ISBN13:9787544438636
  • 裝訂:平裝 / 387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院士怎樣做人與做事》是一部基于采訪筆記和攝影圖片整理而成的十六位院士的深度報道。通過講述院士們鮮為人知的學術經歷和人生故事,讓讀者了解他們所從事的事業是如何造福于人類的。諸如在範滇元為尋找新能源而鐘情“神光”研制的故事中,簡明地介紹了激光可控核聚變的科學原理,同時展現了範院士執著科研的精神風貌;在龔岳亭所從事的結晶牛胰島素人工合成的科學道路的回顧中,讀者能了解為什麼要人工合成蛋白,中國科學家當年是帶著怎樣的做人理念來大協作而獲得大成功的……作者敘述的筆觸不僅在乎他們的頭腦,更在乎他們的心靈;不僅在乎他們所研究的“學”與所從事的“術”,更在乎他們的為人之“情”與人文之“懷”。

全書以動人的故事、樸實的文風、優美的圖片和較強的可讀性來普及科學知識,並力圖揭示知識背後所蘊含的科學思想、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以突出院士做人與做事的認真執著與實事求是的科學作風,記錄了他們各自懷揣的科學夢以及怎樣為圓夢而不懈努力的科學腳步。作者的高明之處在于能抓住各位院士的特色,諸如吳孟超的人生幾次重大抉擇、錢偉長的深深報國情懷、曾溢滔的換位思考心理藝術、李政道的貫通藝術與科學的思維……期望達到“窺一斑而見全豹”的效果,使院士鮮活的形象躍然紙上。

留下院士怎樣做人與做事的心路歷程和思想風貌的圖文資料,是有價值的文化積累,對提高整個社會培育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好風氣,無疑是一種有益的努力,尤其對青少年的成長會起到人生路標的導向作用。
 

目錄

履塵留跡終難忘
——王梓坤的科學發現縱橫談
展雙翅翱翔
——李大潛的數學人生
科學與藝術的會合
——李政道的藝術情
觀察有助解開宇宙密碼
——朱能鴻探索星空之路
明澈的晶體
——嚴東生的材料科學人生
肝膽相照
——吳孟超的人生選擇與事業追求
人生幾何學幾何
——谷超豪的詩性數學人生
深沉的意志熾熱的情感
——張香桐百年坎坷尋腦之道
魂牽浦江彩虹
——林元培的造橋思維與藝術
在地球上造小太陽的人
——範滇元尋找“神光”的足跡
我是忠于我的祖國的
——錢偉長的愛國情懷
真理令人獲得自由
——談家楨的生命科學人生
事業與奉獻
——龔岳亭的治學與處世之箴言
假如我是他
——曾溢滔的換位思考藝術
人生樂事在奉獻
——謝希德熱心科學傳播的故事
判天地之美而究萬物之理
——薛永祺情系“千里眼”的研發
後記
 

學生時代談到科學家(尤其是大科學家),總不免產生一些誤解,因為曾讀到過牛頓將手表投入鍋里煮、陳景潤走路都在思考以致撞上電線桿等“怪事”,以為科學家就是一群性格怪僻、行為怪誕的“怪人”。一提到科學家,眼前也總浮現白發怒張、額頭有深深皺紋的愛因斯坦沉思的形象。

科學家真是這樣的嗎?自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著手策劃並編輯《中國科學院院士自述》起,我終于有機會近距離地觀察起科學大家來。這二十年來,隨著不斷地與兩院院士等大科學家的頻繁接觸,相繼編輯推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自述》《嚴濟慈文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畫冊》《百年科技回顧與展望》《中國科學技術前沿》《新世紀的囑托》《轉基因動物與醫藥產業》《院士怎樣讀書》《科學人生——院士的故事》以及“科苑擷英”叢書等。並且于1998年起受《上海畫報》主編委托,在畫報上開設了“名人自述”專欄,為力爭每期能介紹一位兩院院士的科學人生,我先後得到鄧明、方正怡的配合,走訪了不少院士,聆听他們的人生故事,拍攝他們的英姿與風采。這一系列工作,讓我們同科學家,尤其是不少兩院院士交上了朋友,也分享了他們的喜、怒、哀、樂,洞悉了院士坎坷的成才以及怎樣做人與做事的人哇之路。

院士並非都是天才少年 兩院院士是中國科學技術界最高學術稱號,他們的學術水準代表了當今中國的科學技術水準。對于這樣一個出類拔萃的人才群體,人們往往想當然地認為他們都是由天才少年成長起來的,也有人以為他們都出自書香門第,或祖傳家學由名師帶教而成的。院士是否都一定有很優越的學習環境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建築學家戴復東院士(2001,方鴻輝攝

院士中不乏有像蔣錫夔那樣出身于有名望的民族資產階級家庭的;也有像錢三強(錢玄同之子)、錢鐘韓(錢鐘書之堂弟)那樣出身于書香門第的;當然還有像戴復東(戴安瀾將軍之子)那樣出身于高級將領家庭的︰但是,院士中的絕大多數人乃出身于普通百姓家庭,相當多的院士還出身于貧苦的農家,像從放牛娃到院士的黃榮輝、貧農兒子曾慶存等。他們之所以能成為院士,除了受到良好的教育並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機遇,最本質的成因就是他們自身的努力與汗水。剖析大多數院士坎坷的人生與成才的經歷,幾乎同我們常人沒有什麼異樣,而且他們中絕大多數人也並不是什麼“尖子生”、“小天才”、“理科班學員”或“創新班學生”……不少院士在青少年時代倒是典型的調皮搗蛋鬼。但是,他們一旦有“悟”,便分外努力,這倒是不少院士突出的共性。我們不妨听一听楊奇遜院士的話︰

“現在許多父母望子成‘龍’,但由于過分的從‘嚴’要求而忽略了啟發孩子求學向上的自覺性,結果往往適得其反。于是開始埋怨孩子,後果則是進一步打擊了他們的自信心。我小時候的一段故事也許可以給這些家庭某些啟迪。

我在小學一直是班上的‘弱小民族’,常常被人欺侮,老師也不喜歡我,常常指著我的鼻子罵‘你笨得像頭牛’。到了初中,我更是貪玩,上課不听講,學習成績很差,直至初二上學期,我拿到的成績報告單上竟然達到了九門課不及格!當我戰戰兢兢地把這份報告單交給媽媽時,我準備著‘過關’(也就是挨一頓罵,或是一頓打),出乎意外的是,媽媽一句話也沒說,但是我看見了她眼里的淚花。

這一天晚上,我一夜沒睡著,我听得見我媽媽也一直沒睡著,她不時地翻身,這牽動了我的心。這一夜我想了許多許多,暗下決心,一定要為媽媽讀好書。

我開始變了,媽媽的笑容,老師的贊許,更加加速了我的進步。

現在我還在想,如果那天晚上媽媽罵我或打我一頓,我也許會覺得很平衡,第二天還會高高興興的……”

多麼鮮活,多麼中肯,多麼具有人情味!這對治療當前的育人之“疾”,恐怕也是一帖很好的藥方。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30